党建领航 信义筑基
信托制物业服务签约仪式。
培育信义治理队伍。
“以前院里休闲地方少,想搞点活动都没场地,现在好了,通过熊猫议事厅商量后,闲置角落改成了‘邻里小广场’,老人能下棋、小孩能玩耍,我们邻里间走动也更勤了!”家住成华区建华社区东街6号院的王阿姨,看着院里热闹的场景笑得合不拢嘴。在成华区,这样的老旧院落“焕新故事”正在街头巷尾不断上演。
作为基层治理的“关键单元”,成华区近年来聚焦老旧院落设施老化、服务供给不足、居民参与度低等治理痛点,以党建为红色引擎,以信义为治理基石,以协商为共治路径,让一个个承载着城市记忆的老旧院落焕发了“新活力”,走出一条具有成华特色的老旧院落治理新路子。
清晨的双水碾街道升仙湖社区东沙锦翠小区,绿植修剪得整齐划一,停车位标线清晰规范,老人们在适老化休憩站里聊天晒太阳。谁能想到,这里曾是违建丛生、公共空间被挤占的“问题小区”。变化的背后,是成华区将党组织“根系”深扎院落的治理实践。
近年来,成华区不断建强“区-街道-社区-小区-党员联系户”五级组织动员体系,把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建在院落最前沿。在双水碾街道东沙锦翠小区,社区党委牵头成立小区党支部,创新推行“党员包联楼栋”机制,23名党员主动认领楼栋责任区,带头拆除20余处违建、清理30余车楼道杂物;组建“银龄调解队”,半年内化解邻里矛盾17起,让“党员带头干、居民跟着干”成为院落治理的新风尚。
截至目前,成华区已在708个老旧院落建立党组织,培育党员骨干队伍220余人,形成“党组织引领、党员带头、居民参与”的治理格局,为老旧院落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红色动能”。
针对老旧院落“财务不透明、信任难建立”的治理堵点,成华区积极推广信托制物业治理模式,以“信义”为纽带凝聚队伍、强化赋能、促进参与,推动构建多元共治、和谐信任的社会关系。
双水碾街道横桥社区以兴元华盛二期信义治理实践为蓝本,创新打造“信义学堂”,邀请社区治理专家、居民代表组成讲师团,将业主动员、民主议事、财务公示等关键环节纳入课程体系,不断普及信义理念、深化信义实践。前不久,讲师团走进兴元华盛一期,针对居民代表提出的“决策机制有了但落地难”问题,结合凉亭改造等案例,给出“专业引导+民主协商”的解决方案,让居民茅塞顿开。目前,“信义学堂”已培育“信义治理专员”80余名,推动兴元华盛三期等多个小区完成信托制物业导入及改造升级。
据了解,目前成华区已在76个小区(院落)导入信托制物业,为拟导入院落针对性制定“一院一策”,建立起“专家+社会组织+物业企业”资源库,编制《信义治理答疑指南》《案例汇编》,定期开展小区信义治理赋能工作坊。从“互不信任”到“携手共治”,“信义治理”正成为成华老旧院落破解治理难题的“金钥匙”。
“以前院里要装充电桩,有人担心安全,有人着急使用,开了3次坝坝会后,不仅确定了安装位置,还制定了使用公约,现在充电方便又安全!”建华社区东街6号院居民赵师傅说的坝坝会,正是成华区“爱邻议事日”协商平台的生动实践。
去年以来,成华区以“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管”为核心,在全区老旧院落推行“爱邻议事日”协商议事机制,每月20日成为居民共商院落事务的“固定约会”。猛追湾街道建华社区还创新打造“熊猫成长树”三级议事平台——楼栋长24小时解决“枝叶事”(如楼道灯更换),院委会48小时协商“树干事”(如停车位分配),社区党委72小时推进“根脉事”(如院落微更新),进一步清晰议题边界和责任分配,推动协商自治更加高效。今年以来,建华社区通过议事协商解决垃圾清运、公共空间改造等问题40余件,“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成为院落治理的新风尚。
如今,成华区已在130余个老旧院落建立协商议事平台,开展坝坝会、院落议事会等活动856次,参与居民超1万人次。从“政府推着干”到“居民主动干”,协商自治让每个居民都成为院落治理的“主人翁”,凝聚起共建美好家园的“全民合力”。
斑驳墙院焕新为宜居家园,治理难题转换为幸福图景,成华区以党建为魂、信义为基、协商为桥,让老旧院落不仅“留住记忆”,更“焕活生机”。“老旧院落不仅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者’,更是基层治理的‘主战场’。下一步,成华区将持续深化老旧院落治理创新,推动信托制物业扩面提质,完善协商自治机制,让更多老旧院落实现‘蝶变焕新’,为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贡献‘成华经验’。”成华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