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版 -E8 基层实践-
E8 基层实践 下载PDF 上一版 |
E8基层实践
  • ·托起“家门口”的幸福晚年温江柳城街道深耕为老服务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托起“家门口”的幸福晚年温江柳城街道深耕为老服务

社区举办重阳活动,为老人群体营造多彩晚年生活。

社区举办重阳活动,为老人群体营造多彩晚年生活。

  

□华西社区报记者 李玥林 街道供图
  近日,成都市温江区柳城街道北街社区在亲邻坊举办“菊韵传情·艾香暖心”代际共学重阳节主题活动,社区老人与孩童携手参与,通过制作重阳菊花手工、共制养生艾草锤,不仅让尊老爱幼的美德在指尖互动中传承,还通过“共学、共做、共乐”的形式,有效推动社区老幼群体深度互动与情感融合,让敬老之情与传统之美在社区中生根发芽,代代相传。
  此次主题活动是柳城街道构建多层次精准化为老服务体系,托举辖区老人幸福晚年的缩影。近年来,柳城街道始终将提升为老服务品质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核心要务,聚焦空巢独居、高龄、残疾、特困等老年群体的急难愁盼问题,指导并支持北街社区先行先试,通过机制创新、资源整合与精准施策,着力构建覆盖全面、响应及时、保障有力的多层次为老服务体系,用扎实行动为辖区老人托起幸福晚年。
健全长效机制筑牢为老服务“压舱石”
  以“常态化、精准化”为目标,建立三项核心机制,确保为老服务无死角、不断档。长期关爱机制,搭建起“一老一小”互助桥梁。针对空巢、独居老人情感孤独、生活不便等问题,社区创新组建“老年大学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双队伍,开展常态化入户关爱服务,让空巢独居老人感受家的温暖。
  每月报到机制,守住高龄服务“精准线”。社区在册高龄老人超600名,其中居住在北街辖区的虽不足300人,但社区坚持“不落一人、不错一项”的原则,自2022年1月起,建立“每月1-3号高龄报到”机制。工作人员通过“电话回访+上门走访+家属联动”三重方式,实时更新台账。
  动态监测机制,织密特殊老人“安全网”。针对行动不便、失能半失能等特殊高龄老人,社区建立“一人一档”动态监测机制。安排专人担任“专属网格员”,每周至少2次上门探望,确保特殊老人的生活安全与健康保障“双到位”。
聚焦残疾老人打出精准帮扶“组合拳”
  针对残疾老人就医、生活保障等痛点问题,社区创新“跨域联动、全链条介入、定制化服务”工作方法,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服务”,切实为残疾老人排忧解难。面对户籍在本社区、长期异地居住的残疾老人就医难题,社区第一时间与老人现居住地社区、医疗机构对接,建立“异地就医服务台账”;安排专人对接辖区医保、民政部门,协助老人整理备案材料,通过“线上传输+线下补交”方式缩短办理周期;备案完成后,定期了解就医安置落实情况,确保老人异地就医“有保障、无阻碍”。
  全链条介入,保障特殊家庭生活。针对重度精神残疾人员子女抚养、入学及困难残疾人生活保障问题。社区主动排查残疾家庭实际困难,建立“特殊家庭需求清单”;做到资源对接高效化:针对子女抚养问题,联动民政部门,协助准备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认定材料,争取就近入学名额;针对困难残疾人生活问题,安排专人指导梳理营业执照撤销所需材料,陪同前往政务服务大厅办理手续;问
题解决后,定期回访家庭,及时协调解决后续出现的生活、学习难题,确保帮扶“不止步、不断档”。
  定制化服务,助力残疾老人重获健康。针对精神二级残疾、生活失能的孤寡老人白内障失明问题,社区安排工作人员上门核实老人身体状况、家庭照护能力,联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初步评估手术可行性;开展医疗资源精准对接,选定适配的医疗机构,全程协助老人完成各项手续,安排志愿者陪同手术;术后考虑到家属照护压力,社区又对接医保部门,协助准备长期护理保险申请材料,指导家属完成申报。
细化特困关怀打造温情照料“服务圈”
  针对辖区4名特困老人,北街社区创新“三项关怀办法”,实现从生活照料到情感关怀的全方位覆盖。
  “医养联动+便民代办”,解决生活就医难题。社区与辖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医养联动”机制,针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提供用药指导与健康干预;对行动不便的老人,网格员定期代购生活物资、代办医保报销等事务,确保老人“足不出户”解决生活难题。
  “温情陪伴+临终守护”,填补精神空虚。考虑特困老人多无亲属陪伴,社区注重情感关怀,组织志愿者定期上门陪伴,让老人感受节日氛围与社区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