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人员现场指导患者训练。
张大爷送来锦旗。
近日,成都市温江区柳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智能化康复中心大厅内暖意融融。原来是康复患者张大爷及家属将一面写有“科技赋能康复路,爱心守护新生机”的锦旗,郑重送到康复科医生张涛手中,并紧握张医生的双手哽咽道谢。
2024年10月,68岁的张大爷突发急性脑梗死,经CT确诊后,虽辗转多家医院治疗,仍留下严重后遗症:右半边身子几乎无法活动,连抬手够水杯都难以实现。“难道要在轮椅上度过余生?”绝望之际,他经人推荐来到柳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尝试康复训练。2025年9月,主治医生张涛带来好消息——医院新建的智能化康复中心试运行,老患者都可优先免费体验。
9月26日,张大爷开启智能康复治疗。评估显示,其右上肢肌力3级、右下肢近端3+级、远端3级。首次进行上肢机器人训练时,机械臂带动僵硬的手臂移动,疼痛感让他几次想按停止键,是康复治疗师的鼓励给了他坚持下去的勇气。下肢机器人训练更具挑战,张大爷的右腿难以跟上机械节奏,他几度灰心,康复治疗师总能及时递上温水鼓励:“您昨天多走了两步,今天肯定更棒!”神经肌肉低频电刺激治疗时,酥麻感让他不适,医护人员一边调整电流强度,一边拉家常分散注意力,哪怕他只能蹦出一两个字,也会立刻夸赞,让枯燥的治疗充满暖意。
除智能器械训练,医护人员还每天为张大爷做主被动关节活动。从肩膀到脚踝,每个部位反复拉伸旋转,动作幅度稍大引发疼痛时,便放慢速度轻柔按摩。“那天我在康复中心,看到医护人员几乎跪在地上帮我父亲活动脚踝,白大褂的领口都被汗水浸湿了,那一刻真的好感动。”张大爷儿子说道。
30天的坚持终见成效。张大爷从需扶助行器,到单拐挪动,再到无需辅助工具短距离行走,他激动地哽咽着说:“医生,我能自己走路了!”
在温江区柳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智能康复中心正悄然改变着像张大爷这样患者的生活。这里不仅有顶尖的智能康复设备,还有着传承七十年的中医智慧。
2024年,中心康复医学科成为成都市基层临床特色科室建设单位。2025年,中心成功入选四川省首批50家智能化康复中心,总面积810平方米的智能康复空间,成为民生实事工程之一。
智能康复中心依托物联网、AI辅助康复、大数据等技术,形成智慧化医疗服务网。在物理治疗领域,引进了上下肢康复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智能认知训练系统等先进设备,可实时捕捉患者肌肉力量、关节活动度、平衡能力等关键指标,让康复干预更加精准高效。在神经康复领域,配备经颅刺激仪等专业设备,通过调节神经元活动,精准干预神经系统功能。可治疗抑郁症、焦虑症及慢性疼痛等病症,同时能改善睡眠节律紊乱。在认知训练上,依托大数据模型,结合患者实时训练数据与历史病例,动态调整康复计划,为慢性病康复、术后恢复等定制个性化康复方案。
中心特别强化专业力量,并以“连接、特色、体验”为核心,构建智慧康复服务体系:深度融入医联体,将上级优质资源“下沉”到社区,提升康复诊疗能力;充分发挥中心在智能康复与传统中医康复的设备优势、技术优势,聚焦神经系统疾病、肌骨疾病、老年慢病、残疾人、产后康复等方面,形成“小而精、专而强”的服务标签;联合区残联建设残疾人运动员运动康复基地,从治疗疾病向日常运动康复保健拓展,打造全新应用场景。
“每一个生命的重新绽放,都是中心前进的动力。”柳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郭蓉表示,接下来,智能康复中心将继续秉持“科技与人文并重”的理念,致力于打造社区康复新标杆,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专业、智能、有温度的康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