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6 宽窄巷-
A16宽窄巷
  • ·地域性特色写作的诗性表现
  • ·小说家张炜《不践约书》:一场突破忧闷困境的诗歌书写
  • ·京城的密码——读邱华栋非虚构新著《北京传》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京城的密码——读邱华栋非虚构新著《北京传》

  □李春雷

  3065岁的北京,终于有了一张新名片。
  这张名片上刻划着深厚的岁月沧桑,却又跳动着鲜活的时代色彩。
  这是一部独属于北京的传记——《北京传》!
  邱华栋新著《北京传》是一部献给北京的书。这部书巧妙地将记人写事的传记写法应用于对城市的记录与书写中,以文学之笔写舆地历史之志。在作者看来,北京已不仅是一片地域,它像人一样拥有生命。北京像一位千岁老者,拥有自己历经岁月的故事。他需要述说,需要倾听。因此,作者在书中将人物传记的文学性、可读性以及方志的记录性与系统性相融合,用文学的笔调将北京化身为一个鲜活的人物,将大量的相关历史材料转化成一种亲近读者的文学性、讲述性的文学传记创作。无论是人物传记写作还是舆地方志记录,这种写作无疑是一种大胆的尝试。
  从时代角度来看,讲述城市历史的《北京传》是一种属于当前时代的创新写作。对北京进行人物传记式的创作,是顺应时代,反映现实,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重要创新。
  《北京传》的创新之处还在于将“北京”作为“传主”来结构整部作品。
  以北京作为书写对象的文学作品,历来不在少数,但像《北京传》这样不局限于特定历史时段,着力聚焦于千年以来城市演变本身的作品却几乎没有。从民国开始,夏仁虎《旧京琐记》、《宇宙风》期刊社出版的《北平一顾》等作品追忆北平之繁华。林语堂《大城北京》、齐如山《北京杂忆》等以北京生活为题材,以散文抒情的怀旧心理书写北京。新近以来,洪烛《北京:皇城往事》、宁肯《北京:城与年》书写特定历史阶段中的北京。这些作品都或多或少以不同形式、角度对北京进行了书写。但值得注意的是,与《北京传》相比,这些作品更多呈现的是北京这个舞台上的故事,而非舞台本身。在他们笔下,北京往往只是“舞台”“背景”。而在《北京传》中,作者以宏大的视野与历史观,立足北京自身,从城市空间生长、格局的演进变化入手,选取了一些代表性的人物、事件和建筑、规划,综合勾勒了北京城三千年的前世今生。这在所有以北京作为书写主体的文学作品中可谓绝无仅有。
  《北京传》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书写了北京自身。放眼世界,北京的首都属性以及它近百年来不可撼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让本书还有一种更为突出的重要意义——跨文化背景下的呼应与对话。为了写好这本书,作者不仅收集大量关于北京历史的资料,还阅读了众多书写城市的传记类作品,如彼得·阿克罗伊德的《伦敦传》、西蒙·蒙蒂菲奥里的《耶路撒冷三千年》、罗里·麦克林的《柏林:一座城市的肖像》等。《北京传》,展示了作者宽广的历史视野和多结构的知识体系。
  从《北京传》的文本内容与创作缘起来看,作者具有纵深横广的历史视域。北京城三千年的历史凸显出作者纵越时间的视野,而与《伦敦传》《罗马》《巴黎》《柏林》等城市传记的对比参照,则体现出了作者丰厚的积累和横广的跨文化视野。不仅如此,《北京传》还展现了作者多元化的知识体系。本书不仅以时间为轴梳理北京城的演化变迁,还在空间视角下细致展示了北京城市地理与重点建筑的发展历程。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征引了大量建筑学、城市史研究、城市规划研究等社会科学研究层面的文献资料与研究成果。更为难得的是,作者对这些研究材料进行了充分转化,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文学作品记述的流畅性与可读性。
  在《北京传》中,作者以宽广的视野与严谨的态度,以纪实的文学笔法描绘出了北京历史起伏的画卷。在中国文学史上,纪实笔法古已有之,但《北京传》以非虚构的纪实写法,将传统记人写事的纪实笔法应用到对城市地域的书写中。这不仅仅是文化历史类纪实的一种创新探索,更是为当代纪实文学创作开拓了另一条道路和另一重视野,同时也昭示着中国纪实文学未来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