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解读
2020年,全省法院忠实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从服务大局、诉源治理、诉讼服务中心、执行指挥中心、庭审、文化建设等6个方面,深入推进工作实质化,推动各项工作实现新发展。在去年一年中,全省法院共受理案件134.18万件,同比下降1.36%;审、执结130.81万件,同比上升2.87%;结案率、结收比分别达97.49%、104.38%,均创历史新高。
“六个实质化”如何服务全省高质量发展?在开局“十四五”、开启新征程中,又如何为四川发展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司法保障?1月30日,记者邀请多名省人大代表和省政协委员对《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进行了解读。
报告点击:全省法院组织9.33万人次参与入户排查、防疫宣传等一线防控。妥善审理涉疫情民事、行政案件786件,暂缓执行案件215件,依法临时解除查封、扣押、冻结等305件次。
解读
曾文忠: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省法院反应迅速,第一时间领导全面构建疫情防控工作机制,并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提供“非接触式”诉讼服务,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强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特别是我省法院在疫情期间深度利用“智慧法院”“互联网+审判”等模式开展诉讼工作,既为当事人节省了诉讼时间,又确保了当事人的健康安全,值得点赞。
张静:在疫情最严重时期,四川省高纪人民法院及时出台相关指导意见,切实指导各级法院,为依法防控提供了强有力的司法保障。其间,法院从严从快审理妨害疫情防控、利用疫情实施诈骗等犯罪,有力地维护了防疫秩序。除此之外,在助力复工复产方面,全省各级法院采取定制化司法服务方式服务企业,慎用强制措施。
报告点击:川渝两地高院签署框架协议及知识产权、环境资源审判等具体协议,明确29项内容,构建19项机制,携手服务两地统筹发展。48家中基层法院与重庆相关法院签订司法协作协议,唱响资源共享、特色共创“司法双城记”。
解读
曾文忠:在我看来,两地司法合作最大的突破在于跨域立案、线上诉讼方面。通过在诉讼领域运用区块链存证技术,极大减轻了两地当事人的诉讼成本和负担。建议在后续的合作中,尽快实现川渝两地法院“电子诉讼异地查档”。这样当事人、律师,就可以在川渝两地任何一家法院查阅、打印、刻盘、利用川渝两地法院已归档的所有非涉密电子诉讼档案,从而进一步提高区域一体化诉讼服务水平。
刘宁:在过去一年中,两地法院在司法服务、协同配合等方面进行了很多创新性举措,节省了不少司法资源,使得两地司法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实现同城效应。其实,两地法院在破产案件办理合作上,还大有可为。在这个过程中,双方可以就破产案件中的合作事宜进行约定,在管理人指定互认、破产企业财产查控协作等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探索,从而建立一体化机制。
报告点击:审理环境资源案件7125件。阿坝等4家法院分别与11省(市)法院开展跨区域生态环境司法协作,合力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
解读
曾文忠:我省多家法院分别与11省(市)法院开展跨区域生态环境司法协作,有利于从司法层面,打破生态环境流域、生态环境区域壁垒,以及打破各个地方各自为政的司法办案格局,形成生态流域、生态区域内司法审判诉讼和司法裁判执行一体化保护生态环境的大格局。周边省(市)法院通过跨区域司法协作,将实现刑事、民事、执行等集中管辖,充分发挥专业审判的优势。通过集中审理相关环境资源纠纷案件,还可以提高司法审判效率,有利于统一司法尺度,从而打击各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形成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