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5 要闻-
A5要闻
  • ·省政协委员、省水利厅厅长胡云:践行科学治水思路 “三网相融”形成四川生态水网
  • ·落实减税降费 让政策红利直达市场主体
  • ·省政协委员刘永:推动国际核聚变科学中心落户四川 让人深感鼓舞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委员在这里

省政协委员、省水利厅厅长胡云:践行科学治水思路 “三网相融”形成四川生态水网

省政协委员、省水利厅厅长胡云。

  四川是“千河之省”,也是水利大省,构建完善生态水网,对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干多支、五区协同”、乡村振兴等战略具有重要作用。
  2021年省两会期间,省政协委员、省水利厅厅长胡云提交了一份提案:四川应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坚持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统筹治理,加快构建完善水资源配置网、防洪排涝网、河湖保护网(以下简称“三网”),“三网”相互联系、支撑、融合,形成四川生态水网。

背景
生态水网建设还存在着短板

  四川虽然水资源总量丰富,人均水资源量高于全国,但存在时空分布不均:人口耕地集中、生产总值占全省约80%的盆地腹部区,水资源量仅占全省总量的20%,区域性缺水严重。此外,四川水资源配置工程网络也面临不完善等问题。
  为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等问题,优化水资源配置,四川省规划了“五横六纵”引水补水生态水网。目前,“五横六纵”引水补水生态水网还只有“两横三纵”部分建成受益,大中型水利工程数量不足,工程性、季节性缺水严重。
  同时,四川防洪排涝体系尚有薄弱环节。除此以外,四川还有重要的水生态保护任务。

建议1
加快推进多个水利工程建设

  对水资源配置网不够完善的问题,胡云建议在强化节水的基础上,应坚持“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原则,加快推进向家坝灌区、亭子口灌区、引大济岷、长征渠引水等重大水利工程和一批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实施已成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加强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和农村供水工程,形成以“五横六纵”为骨架、大中小微协调配套、省市县级水网充分衔接、蓄引提供泄排生态功能完备的现代水资源配置网,优化配置、统一调度管理水资源,全面提升供水保障和抗旱应急能力,统筹解决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

建议2
形成现代防洪排涝网

  面对防洪排涝体系存在的薄弱环节,胡云建议抓紧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推进渠江流域土溪口和黄石盘等水库、沱江流域高景关水库、安宁河流域米市水库等控制性工程建设,加强主要江河和中小河流堤防、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山洪灾害防治等项目建设,完善水文站网及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强化流域防洪调度,形成以堤防和防洪水库为基础、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并重的现代防洪排涝网,全面提高洪涝灾害防御能力,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建议3
强化河湖长制保障生态流量

  而在构建完善河湖保护网上,胡云建议,强化河湖长制,保障生态流量,加强水资源和水域岸线保护,推进水生态修复与治理,强化涉水空间管控,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深入开展“清河护岸净水保水”四项行动,形成以河湖长制为抓手、水岸联动、综合施策的河湖保护网,维护河湖健康生命,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除了加快构建完善“三网”建设,胡云还建议创新生态水网建设的体制机制,落实新发展理念和治水新思路,做好生态水网规划顶层设计。深化项目法人责任制改革,创新建设管理机制,推行水利工程总承包、建设全过程咨询服务等新型建设管理模式。积极发挥省水利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的平台作用,采取EPC(工程总承包)、F(融资) + EPC+资源补偿、股权投资等模式,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建立公共财政、金融信贷、社会资本共同发力的投资机制。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智慧水利建设,推动智慧水利网与“三网”深度融合。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柴枫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