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9 要闻-
A9要闻
  •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厅长王波:我省蓝天保卫战进入“深水区”
  • ·关于G4216蓉丽高速公路仁沐段K173+227孝姑互通至K185+187九井互通交通管制的通告
  • ·全国人大代表符宇航建议:加强开发和推广新型节水器具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厅长王波:我省蓝天保卫战进入“深水区”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厅长王波 欧阳杰摄

  “十四五”期间,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和城市黑臭水体。这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全国大气污染治理的要求。
  “‘十三五’期间,我省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3月5日,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厅长王波熟稔地道出大气治理数据,“总体来看,全省污染浓度、持续时长、影响范围降低了,优良天数和达标城市增加了,实现了两降‘两升’,超额完成了‘十三五’目标任务。”
  事实上,成效并非一蹴而就。过去5年,随着环保督察的轮番入驻,一场“环保风暴”刮向全国。在四川,环保格局已改写,例如,在全国率先实现省级环保督察“全覆盖”,既用“国药”又用“川方”,探索应对区域重污染天气的独到“药方”,攻坚长江一级支流岷、沱江水污染治理……
  重拳之下,我省生态环境质量创下近年来最好水平,“四川蓝”正逐渐成为常态。
  “十四五”,我省蓝天保卫战怎么打?王波坦言,可以确定,空气质量只能更好。在他看来,战略上,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根本;战术上,将紧扣碳减排、碳达峰行动,推动“减污”与“降碳”协同增效,让蓝天白云好空气伴随市民们每一天。

解局
相比末端治理结构性问题更突出

  大气污染治理如同爬坡上坎,越往后越难走。
  “‘十三五’期间,能上的技术手段都上了,很多都已基本改造完成,剩下的都是‘硬骨头’。”王波说,过去5年,我省完成对全省火电、钢铁行业的超低排放改造,一半以上的水泥企业、近80%的陶瓷、砖瓦行业都实现深度治理。在他看来,蓝天保卫战已进入“深水区”,相比末端治理,结构性问题更突出。
  王波表示,一直以来,四川主动对标全国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治理标准要求,自我加压,摸索一系列创新措施,但大气治理成果还不牢固,形势不容乐观。
  究其原因,除气象条件不利、科技支撑不足外,最大的难点还是结构性问题。省内有的城市,特别是还未达标城市都有突出的产城矛盾,例如钢铁、水泥、玻璃等污染行业布局在城区,推动其高质量发展和工艺提升,乃至调整城市规划布局,是未来绕不过的难题。
  在交通运输结构上,全省各产业依赖的运输方式仍以公路运输为主,这造成移动源的排放占比大,相对清洁的运输方式仍有很大上升空间,如铁路运输、水路运输以及多式联运等。以成都为例,成都的移动源污染贡献比高达79%,是最大的污染源,而目前,成都的机动车保有量仅次于北京。“北京机动车保有量大于成都,但移动源污染贡献比却更低,是因为北京新能源车辆占比远高于成都。”王波说。
  在能源结构上,尽管我省作为水电大省具有先天优势,但仍呈现能源结构消费不均衡的情况,例如,成都平原的煤炭消耗已相对很少了,但川南的用煤量却占到全省一半。

破局
只有高质量发展才能蹚过“深水区”

  针对结构调整的需求,“十四五”期间,我省将继续聚焦源头减排,保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加快调整产业、能源、交通、用地“四大结构”,以工业源、移动源、城市面源为重点,全力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
  “在结构调整的背后,蕴含着生态环境保护倒逼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只有高质量发展才能蹚过‘深水区’。”王波说,2020年,绵阳、乐山、眉山成为新增空气达标城市,至此全省达标城市已有14个,较2015年增加9个。新增达标城市中,绵阳是GDP排名全省第二的3000亿元级城市,乐山是2000亿元级的城市,眉山也是千亿元级的城市。
  这些达标城市中,有的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如乐山全力推进重点行业烟气深度治理,对燃煤锅炉、钢铁烧结机、工业硅电炉推进超低排放改造。
  有的则是加快能源结构优化,如眉山对洪雅青衣江元明粉等15家企业、35台394蒸吨燃煤锅炉实施电能替代并同步落实电价优惠政策,2020年实现替代电量2.3亿千瓦时。
  “所以你看,结构优化、高质量发展是大气改善的关键,你干了多少事,就会有多大效果。”王波表示,生态环境部门一直在探索,如何在新时期更好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支撑保障作用。
  “我们初步探索了一条优化环评审批服务的四川路径。”王波说。2020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实施环评“预审制”、局部调整下放白酒项目审批权限等“六大举措”,切实提升环评质效,主动服务总投资9513亿元的67个国、省重点项目;撬动“政银合作”,拓宽环保领域投融资渠道,共争取中央和省级环保专项资金近42亿元。“‘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投融资机制还将继续完善。”他说。

布局
减污降碳必须协同治理、协同增效

  整体来看,“十四五”期间,四川将继续把大气环境治理作为环境保护重中之重,加大统筹力度,加快治污减排,深化联防联控。王波透露,3月,我省将启动由经信、住建、交通、生态环境等部门牵头的三大专项行动,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为期半年的工业源、扬尘源、移动源专项整治,各部门按职责牵头开展各自领域专项治理。
  除了“减污”,协同推进的还有“降碳”。“减污降碳必须协同治理、协同增效,一体谋划、一体推进。”在王波看来,只有牵住以降碳为源头治理的“牛鼻子”,统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碳达峰行动,才能实现蓝天与雪山“同框”,气候与环境双赢。
  对此,王波分析,我省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基础良好,低碳经济和低碳产业发展较快,电气化水平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也具备优异的自然资源禀赋,碳排放整体较低。“十三五”时期,全省化石能源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稳定在2.7亿吨至2.8亿吨,碳排放强度累计下降26%左右,超额完成19.5%的约束性目标,成为全国人均碳排放最低的省份之一。
  “但是,四川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比全国更加突出,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推进,未来碳排放增量空间大,而且还面临着长期积累的重化工产业‘高碳锁定’等问题。”王波表示,眼下,我省正在编制《四川省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明确全省碳排放梯次达峰时间表、路线图,将碳排放控制纳入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严控新上高碳项目,推动煤炭、钢铁、水泥行业“十四五”率先达峰,支持成都都市圈、攀枝花市等具备条件的地区先行达峰。
  在王波看来,四川将抓住新一轮技术革命、能源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积极探索出低碳转型路径的“四川路径”。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杜江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