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5 宽窄巷-
A15宽窄巷
  • ·生命中的那束光
  • ·为稻粱谋,为民生计
  • ·再见,袁爷爷
  • ·筷子是怎么制成的
  • ·夏日缤纷
  • ·“敲”出来的知识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为稻粱谋,为民生计

  

成都棠湖外国语学校高2019级

10

班 戴戈尔

  “中国人民,如今能吃得上饭,靠的是‘两平’:一是邓小平;一是袁隆平。”2014年,在央视《感动中国》的舞台上,主持人敬一丹如是说。袁隆平先生用时间和心血灌溉稻田,把一生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他是先行者、耕耘者,是梦想家、科学家……他一生践行科学,以瘦小的肩膀扛起了如山的家国重任。
  他是一位辛勤的耕耘者。袁老先生曾说:“你要找我就到试验田,我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无论刮风下雨,袁老先生都会去试验田走一走,看一看。他曾经在一个月内,跑了十几个试验田,走过几个省,就为亲至亲测。“电脑固然重要,但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固然也重要,但书里也长不出水稻。所以我们要下地,去耕作才有水稻。”
  他是一位现实的梦想家。“90后”的袁老经历过三年大饥荒,看过人世百态,便有了他毕生的梦想——“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伟大又朴实,理想又现实。“民以食为天,食以稻为天,稻以平为天。”几十年来,他一直怀揣梦想,心系人民。“我现在有两个愿望,”袁老先生说,“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为了实现这一个伟大而光荣的梦想,今年年初,他还在海南三亚为他的“海水稻”而辛勤工作。
  他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成功与尊荣的背后,是袁老敢为人先的创新、鞠躬尽瘁的坚守。他年轻时就敢于挑战权威,在遗传学中,提出了杂交水稻理论。为了科研,无论狂风暴雨、风吹日晒,袁老都会坚守在试验田旁,观察倒伏,培优筛劣。在他的带领下,团队相继培育出一代、二代、三代超级水稻,三系籼型水稻……这一个个成果的背后,无不凝结着袁老的心血和汗水。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指导教师:冉茂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