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这场科技年会上,院士专家来支招
成都市科学技术年会现场。
华西都市报讯(记者 杨晨)“双碳”目标下,该从哪些方面着力?成渝两地之间又可以怎样合作?9月17日,在成都市科学技术年会上,两位院士慷慨解“囊”,为成都未来发展支招。
“近年来我国空气质量显著改善,但重污染天气仍时有发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远航从空气质量改善的角度进行分析,指出大气污染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治理以PM2.5和臭氧为主的大气复合污染是“十四五”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任务,近期应着力减少VOCs(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并逐步确立多种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的长期策略,全面改善我国空气质量,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张远航表示,最近几年成都环境空气质量实现快速改善,成都也充分发挥了“一干多支”的主干作用,通过建立轮值主席制度、开展空气质量联合会商等,推进了成都平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落到实处。
如何实现碳中和?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教授薛勇提到了技术手段的重要性。他表示,当前,我国利用碳中和卫星对二氧化碳的监测、评估、数据提取技术和发达国家一致。要想实现碳中和,需要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的监测体系,遥感卫星升空后,需要与地面设施相配合,建设相关理论算法体系,来提取、验证“碳卫星”收集到的数据。
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薛勇认为,既然要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的监测体系,那就应该培养相关学科的专业人才。其中,应当鼓励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联合设立碳中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项目,推动碳中和与人工智能、互联网、高端制造等交叉学科的建设。
在成渝合作推动实现“双碳”目标方面,薛勇认为,成渝地区有丰富的科研院所资源,高端制造业发达,可以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支持的先进高端制造方面实现全产业链及跨产业低碳技术集成耦合、低碳工业流程再造、重点领域效率提升等减排关键技术开发。“在上述支撑下,成渝地区可以‘双碳’为目标创办多学科交叉的集成平台,强强联合,联手攻关。”
为更好地集聚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创新人才,在当天年会开幕式上,2020年成都市院士(专家)创新工作站获授牌的同时,四川新绿色药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都中建材光电材料有限公司、成都北方石油勘探开发技术有限公司、中铁工程服务有限公司等20家单位被命名为2020年院士(专家)创新工作站。
本届年会以“‘科创中国’成渝同行‘双碳’时代绿色发展”为主题,聚焦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将历时2个月,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在全市范围内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行暨碳中和成都大会”等重点学术交流活动46场,“百年再出发,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科普宣传教育活动126场,各类活动达到172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