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波
溯流而上,历史是中国人永远镌刻在血脉中抹不去的印记。城市生态亦如此,观其今日,识其旧时。恰如温江,种树这一传承千年的文化表达如今仍繁盛不衰。相传四千多年前,旧居岷江上游的鱼凫王,顺江而下到达成都平原,择温江万春筑墙修城、建立鱼凫国都。而柳树,则担任了国界之责、固土之命。后世亦不乏倡导植柳之人。清嘉庆年间,温江知县李绍祖便在城外开凿了一条护城河,并于河岸上遍植垂柳。数千年的积淀,几百代人的付出,终成就了古城温江“万户垂杨里,莺歌满绿城”这一盛景。
先民爱柳,大概是缘于丝丝垂柳之后对春的希冀。自古以来,垂柳意春。每当寒冬已尽,暖春将至之时,柳都会最先吐出点点新绿,含羞带怯地迎接着春的来临。轻风拂过,清新与喜悦便随之散播在人间。人们把这种良好的寓意印记在城市的地理标识里。“杨柳青青散晓烟,横波夹道竹篱前”,境内横贯南北的河流从此有了一个诗意的名字——杨柳河。不光是河流,好些城村街巷都带有“柳”字。城镇含柳,古城所在地叫“柳城”,还有叫作柳林和柳江的两个乡。村社抱柳,柳浪湾社区、柳岸社区,还有叫作柳江、柳河的两个村落。桥梁拥柳,杨柳河桥、柳源桥。就连街头巷尾,都写满了柳字,柳城干道、柳台大道、杨柳东路、杨柳西路、柳永路、柳林路、柳春路、柳河街、柳凤巷。人们把这种良好的寓意镌刻在时光的文化里。1997年创刊的《柳河》杂志,承载着古城的许多故事;1999年创办的《柳丝》诗刊,记录了诗人的梦想情愫。
柳,早已成为了温江人生活的一部分。在温江,各式各样的菜篮与花篮随处可见。在一双双勤劳的双手中,柔软易弯、粗细均匀的杨柳枝条一点点地弯曲、交织,魔法般勾勒出大大小小的篮子。翠绿的蔬菜与绚烂的鲜花点缀其中,给生活装点了不少鲜活的意趣。人们熟知杨柳有着祛风利湿、解毒消肿的药效,便常把柳枝切成细段代茶饮,用于治疗黄疸。哪家小孩偶感寒热,便到柳岸折下几根柳条,放在一大锅热水里,泡澡三五次后再看,已是健康活泼,不见病态。每每清晨或是傍晚,便能看到三三两两的人们偕家人朋友信步河边,呼吸清风丝缕,欣赏杨柳拂堤,心境便平添了些许的澹然洒脱。这般享受已经成为了温江人的一种习惯,亦成为了他们幸福生活的一部分。难怪向日升曾诗云“烟霭苍茫望欲迷,更看蒲柳绿猗猗”。
“绿荫记得曾栽插,当日柔条只及肩”。两百多年前,诗人张承先漫步鱼凫古城,感慨柳树成长的力量之强韧,赞美柳树内蕴的品性之朴实。两百多年后的古城温江已是杨柳青青,万紫千红。全城花木种植面积已经达到20万亩,无愧于其闻名全国的“花木之乡”这一称号。作为川派盆景发源地,温江拥有全国首家花木交易所,全区有园林绿化企业400余家、苗圃基地4000余个,还编制了国家和地方花木标准183项,温江花木早已成为一张亮丽的名片。
鱼凫烟柳,绿满古城。柳树的温婉与温江的古朴共同演绎着名为春天的故事,而未来,这个故事仍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