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平
上个世纪70年代初,19岁的我进厂在维修组当学徒,组里有十多个人。我发现有一个姓汪的师傅,年龄30多岁,矮矮胖胖,处处表现得很积极。早上,他总是提前上班,扛个竹竿大扫帚,把厂房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工作中也是脏活累活抢着干。那个时候还是“大锅饭”年代,干多干少可是一个样的。我对带我的师傅说:“汪师傅可真积极哦。”师傅却不屑地笑着说:“他最近打了鸡血。”
我恍然大悟:那个年代,确实流行所谓的“鸡血疗法”,那是为了养生,还有吃胖大海的呢。我听说打了鸡血的人精神特别好,难怪汪师傅处处那么扎劲。但打鸡血还有一个讲究:就是有公鸡母鸡老鸡仔鸡之分,它们血的作用也是各不相同的。我心生好奇,总想知道汪师傅打的是哪种鸡血。终于,有一天组里只有我和他两个人,我就满怀希望地问起他打鸡血的事情。谁知道,平时和气的他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冷冷地瞪了我一眼,转身就走。我感到很愕然,心里充满了疑惑,就悄悄对师傅讲了这个事情。师傅大笑着,道出了事情的原委:原来我们组长就要退休了,汪师傅积极表现的原因是想当组长,因为组长每个月有几块钱的岗位补贴。后来,新的组长上任,不是他。汪师傅没能当上组长,那一通“鸡血”算是白打了,一切恢复了常态。可他“打鸡血”的故事却成为一个笑话。
其实,人们很多年前就有养生保健的意识,只是那时没有现在这么多的保健品,即使有,人们的收入有限,也买不起,所以才有了打鸡血或者吃胖大海之类不科学的做法。通过针管把鸡血输入人的血管里的做法,不但缺乏医学依据,而且还很危险,最严重的就是鸡血里面可能含有病毒,会通过注射进入人体,没有病反而整出病来。但是“打鸡血”这个说法却被保留了下来,用来形容那些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精神突然变得亢奋冲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