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2 宽窄巷-
A12宽窄巷
  • ·处暑·暑去又一秋
  • ·当四川历史名人遇上“处暑”: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处暑·暑去又一秋

8月中旬,安岳县思贤镇清泉村水稻丰收。新华社发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当早晚的微风伴随着丝丝凉意,高温天渐渐变少时,微凉的初秋才算真正到来了。
  8月23日是处暑节气,这是秋天的第二个节气。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因其以“暑”名之,常被认为是一个夏天的节气,但此时时令已入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写道:“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对于处暑节气的解释是,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结束。
  在今年长达40天的“三伏天”中,处暑还处在炎热的“末伏”之中,到8月25日才能“出伏”。可就算熬过了漫长酷热的“三伏天”,还得担心“秋老虎”的袭来,需要注意反复的高温。“成都人爱说,‘还有二十四个秋老虎’。说明处暑前后尚有‘秋老虎’的余威,一时暑气难消。”民俗专家刘孝昌说。

尝新先喂狗
庆祝秋收的独特仪式

  “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在古代,人们将处暑分为三候,其意为:在此节气,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天气肃杀后,谷物才有收成并开始秋收。
  处暑时节,中国大部分地区林果和农作物陆续进入成熟期,农民加紧采摘,抢抓农时,进行水稻施肥、除草等田间管理。而在南方地区,此时到了收获中稻的大忙时节。所以在古代民间,处暑节气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因正值农作物丰收时刻,农家还要举行各种仪式来拜谢“土地爷”。
  “处暑节气,旧时成都的农家要用刚收割的新米举行隆重的‘尝新’仪式。”刘孝昌说,在西南一隅的成都,农户把收割水稻称为“打谷子”,人们先将田里的水稻收割完毕,再用拌桶进行人工脱粒,把谷子与稻草分离,“等谷子打完后,再把湿的谷子摊放在竹席上翻晾晒干,最后把谷子挑到磨坊碾成新米,高高兴兴地把新米挑运回家。”
  有了新的收成,自然要庆祝一番,而民俗“尝新”,指的是把新米煮成香喷喷的米饭,全家老小聚在一起享用。“老成都城郊的农家时兴在处暑节气前后‘尝新’,并把这种带有仪式感的吃新米饭的行为,传承为千百年来的农耕习俗。”新米煮出来的米饭,揭开锅时满屋飘香,左邻右舍都能闻见。
  值得一提的是,“尝新”还有项特别的内容,就是要在吃饭前盛碗新米煮成的米饭先去喂狗。刘孝昌强调,这是全家人在“尝新”时,必须要先做的一件事情。“有的人家还在米饭上夹上两三片肉,主人家用双手把这碗白花花的新米饭,放在自己院坝的屋檐下,唤自家的狗来吃。”他解释道,之所以“尝新”要先喂狗,是因为在古代民间流传的说法中,人们相信栽种的稻谷是狗所带来的,“相传在远古时代,百姓们没有粮食吃,一只狗跑到西天去,在稻谷里打了几个滚,身上沾满了谷子。被天兵发现后,狗一下子掉进海中,幸好翘着尾巴,上面沾着几颗稻谷,给人们留下了珍贵的粮食。”

吃鸭吃鱼
适当荤食补充营养

  “七月半鸭,八月半芋”,在往常的年岁中,处暑节气一般靠近中元节,所以很多习俗也较为相似,如祭祖迎秋、放河灯等。同时,古人认为农历七月中旬的鸭子最为肥美营养,所以在中元节和处暑节气吃鸭子,成了这一时节的独特食俗。
  与此同时,农村俗语还有云“处暑送鸭,无病各家”,表明在处暑时节,亲朋好友以鸭子作为互相赠送的礼物,认为吃了能够使身体健康,无病无灾。但也有说法称,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习俗,原因在于鸭肉味甘性凉,且到了秋天可以开始进补,适当多吃一些荤食,鸭子就成了不错的选择。
  而在某些地区,处暑还讲究吃鱼,此时天气已经开始转凉,鱼肉鲜嫩肥美。再加上处暑前后恰逢开渔期,正是捕捞的大好时机,渔民出海收获自然的馈赠,能吃的鱼类也很多。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处暑之后,秋意渐浓,迎来了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登高望远的好时节,凉爽的初秋正在向人们招手。
  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