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2 宽窄巷-
A12宽窄巷
  • ·处暑·暑去又一秋
  • ·当四川历史名人遇上“处暑”: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当四川历史名人遇上“处暑”: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李白

  “天上双星合,人间处暑秋”。北京时间8月23日11时16分,迎来处暑节气,标志着炎热暑天行将结束,逐渐进入到气象意义上的秋天。
  经历此前的小暑、大暑节气,古人用山林寻幽、亲水纳凉、凿冰用冰等方式消暑。而随着处暑节气的来临,在李白、苏轼等四川历史名人的诗词中,则多了些许时间流逝秋日萧索的意味。李白就在《太原早秋》中写下“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感岁华之摇落,表达内心的思归之情。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公元735年初夏,四川历史名人、“诗仙”李白应朋友元演之邀来到太原,欲攀桂以求闻达,然而命途辗转,蹉跎数月终未能得。时已至秋,李白感岁华之摇落,遂有归欤之叹音。到了秋季便写下《太原早秋》这首怀乡之作。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随着岁月的流逝,美丽的花儿都凋谢了。在大火星向西移动的时候,也就是炎暑消退的时候。诗中提到的“大火”是二十八宿之一,即心宿,于每年夏历五月黄昏出现在正南方最高处,六七月开始下行,故曰:“七月流火”。诗歌开头两句借自然景物含蓄地表明了诗歌所描写的季节——早秋。
  当天气转凉,木叶飘零,就会感觉到时间的转向。众芳摇落,大火西流,让李白内心有了触动。“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这两句直接描写了太原早秋的自然气候。秋寒让人开始思归。“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李白虽身在他乡,做的梦却在边城月中萦绕,当他梦醒之后,对故乡及亲人的思念之情再也掩盖不住。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雁南飞,月寂寥。时间的车轮又轰隆隆地向前滚动了二十多年。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春,关中地区遭遇旱情,朝廷颁布特赦令。获赦的李白,立即欢喜而归。他随即登船顺着长江而下,那首著名的《早发白帝城》最能反映他当时的心情。
  同年七月末,李白来到了岳阳。当地风景美好,他拉着夏十二一同游玩,并登上岳阳楼,写下脍炙人口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中写道:“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看见大雁南飞引起诗人忧愁之心,远处的山峰又衔来一轮好月。此诗描写诗人登岳阳楼极目远眺天岳山之南所见到的景象,诗人流放获释以后的喜悦心情也从诗词中流露出来。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四川历史名人、北宋文学家苏轼在词作《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中,记录了他在处暑时节的见闻,“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时苏轼谪居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已经三年,政治打击和仕途挫折使他的心情不免时感悲凉,产生了随遇而安的思想。从词中写翠竹丛生、鸣蝉四起、红蕖照水、雨后天凉等来分析,可以看出该词写于夏末秋初之际。
  前一晚天公降下一场微雨,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爽心清凉。在“殷勤”两字中,隐藏着词人的无限感慨。“浮生”,是说人生飘忽不定,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全词中,可以看到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隐者形象。封面新闻记者 周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