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2 宽窄巷-
A12宽窄巷
  • ·四川历史名人话“白露”: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白露·秋风起凉意生 吃“白食”防秋燥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四川历史名人话“白露”: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白露节气,孟秋结束,仲秋开始。新华社发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白露节气,秋意渐深,昼夜温差加大,清晨的露水加重,在草叶花木上凝结成晶莹剔透的水滴。民间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之说。
  在四川历史名人的笔下,白露是秋之美的缩影。杜甫坎坷的人生经历,使他写出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千古佳句。苏轼在白露节气前后于赤壁写下《赤壁赋》,其中的一句“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表明月夜泛舟的舒畅。

杜甫: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诗圣、四川历史名人杜甫在秦州(治所在今甘肃天水)写下《月夜忆舍弟》,此时距安史之乱爆发已有四年。“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信,生死未卜。正值白露时节,在戍楼鼓声和孤雁哀鸣的映衬之下,杜甫对兄弟的忧虑和思念之情愈发深沉和浓烈。
  除了思念亲人,杜甫笔下的白露还有着秋之美。在《白露》这首五言绝句中,杜甫写道:“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白露时节,清晨特别凉爽,柑橘等果子挂满了枝头。游玩过后,在如此美丽静谧的地方,最担心回去时多出几条岔路。“幽径恐多蹊”中,还多了一份对于人生道路选择的善意提醒。

李白:玉蟾离海上,白露湿花时

  唐玄宗开元三年(715年),诗仙、四川历史名人李白写了《初月》这首诗,为其存世诗歌中写得最早的一首诗。“玉蟾离海上,白露湿花时”,通过对“山上月”和“水上月”的描写,形象地表现了月光的位置和环境,营造出一种明媚舒畅、迷离幽静的境界,并从音乐声联想到边塞征战士卒对家乡的思念。
  李白61年的人生中,无数次仗剑远游。唐天宝六年(747年)至唐天宝十四年(755年),他几乎每年都要到南京拜访故友、看望子侄,寻访他向往的六朝时代的历史遗迹,流连于这座江南名城的青山绿水之间。在《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中,李白写下“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的诗句。李白在静寂的夜间独自一人登上城西楼。他看到了露珠之晶莹,江水之明净,诗句中也隐含着李白的寂寞。最后,他将《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名句化入诗中,“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谢朓字玄晖),送上对谢朓的崇敬与追慕。

苏轼: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在苏轼的一生中,元丰五年(1082年)绝对是非常重要的一年。《黄州寒食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前后《赤壁赋》等名作皆在这一年诞生。他也终于从乌台诗案的阴影中走出,获得超然物外的欢欣与自由,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
  这一年,苏轼两次泛游赤壁,第一次正值白露节气前后,《赤壁赋》中就有这样的句子:“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诗人月夜泛舟的舒畅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后,苏轼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释了心中的感伤。封面新闻记者 周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