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2 宽窄巷-
A12宽窄巷
  • ·四川历史名人话“白露”: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白露·秋风起凉意生 吃“白食”防秋燥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白露·秋风起凉意生 吃“白食”防秋燥

南宋马和之《月色秋声图》
  辽宁省博物馆藏

  “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9月7日,秋季的第三个节气——白露来临。倘若说立秋时节,人们还处在暑气未消的炎热之中,那到了白露,一日凉过一日的气温,提醒着人们要适当添衣,迎接秋意的萧瑟。

收清露,吃“白食”

  寒生露凝,白露的来临意味着凉爽的秋日正式来到。“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白露的诠释中可以看到,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以白形容秋露,故名“白露”。“白露节气,是天气热与凉的分界线,所以成都人爱说‘八月秋风渐渐凉,早晚二时加衣裳’。”民俗专家刘孝昌说,白露表示仲秋时节到来,夜晚渐凉,昼夜温差加大。
  作为与露水相关的节气,“收清露”成为了当日民间流行的习俗之一。古籍有载:“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古人相信该节气的露水有特别的功效,并且不同植物上的清露具有不同效果,如养颜、明目、治病等等。
  而在收集露水之外,旧时民间还有一项食俗,也印证着白露这一节气的特征,就是——“吃白食”。不过此“白食”,并不是当下所指的白吃别人的食物,而指的是吃白色的蔬菜瓜果。“昔日成都,家家户户把白色蔬菜,如白萝卜、白菜、莲花白、白扁豆、冬瓜、芋头等食物,选出几样新鲜的清洗干净,切成小片,放进大铁锅里煮好。”刘孝昌说,白露这一天,家里的妇女们会给全家老小每人舀一碗白生生的耙耙菜,大家吃饭前先把这碗“白食”吃完,再去舀饭,“人们觉得,白露时节吃了这碗‘白食’,就能在秋日免受疾病的困扰,而且可以防止秋燥。”
  除了寻常人家的耙耙菜,刘孝昌还提到,旧时光景好的人家在白露时节吃“白食”更讲究,要食用一种名为“白十羹”的菜品,“在煮食白色食材的时候,家中富裕者多选用百合、白莲子、白山药、白茯苓、白术、白茅根等药材,再加点甘草熬制成白十羹,让全家人都喝,并且在每一小碗羹里,放一小勺蜂蜜。”
  而在浙江温州等地,也有白露食俗,人们于此日采集“十样白”,用来煨乌骨白毛鸡(或鸭子),据说食后可滋补身体,去风气。而这“十样白”,就是10种带“白”字的草药,如白木槿、白毛苦等。民间俗语有云:“白露十样白,老头变小孩。”可见这“十样白”也寄托着人们希望身体康健的美好愿景。

白露起,红薯生

  俗语说:“白露起,红薯生。”说到白露时节的当季食材,甘甜软糯的红薯是首选。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甘薯补虚,健脾开胃,强肾阴。”民间认为白露吃红薯不会发胃酸,故旧时农家有在白露节气吃红薯的习俗。
  “金秋之时,白露前后,正是成都郊区农村所产新鲜红苕大量上市的时候。”民俗专家刘孝昌回忆,老成都人印象里的秋日味道中,是少不了甜甜的红薯的,“昔日成都的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挑着担子,或者推着鸡公车卖红苕的农家。”
  随着天气渐凉,又伴着红薯成熟之时,街头巷尾开始传来烤红薯的香味。但对于老成都人来说,还有一样更家常的红薯做法,那就是——“红苕饭”。“煮红苕饭吃,这是成都人流传了很多年的习俗。”刘孝昌介绍,红苕饭一般有干饭与稀饭之分。“旧时在成都的城郊农村,一般人家的一日三餐,为两稀一干。而家境不好的农家,则是一日两餐,一干一稀或者吃两顿稀饭。红苕因为价钱便宜,食用方便,就掺杂在米饭中煮成红苕干饭吃。”红薯不仅滋味甜蜜,还扎实扛饿。除了蒸、煮等烹饪方式,人们会变着花样地做来吃,比如炸、烤,还可以晒成干,更耐储存。
  “到了秋日,每逢清晨或夜晚,沿街不时传来卖烤红苕小贩们悠扬的叫卖声,和响亮的梆梆声。吹着阵阵清凉的秋风,满街飘来红苕香味,成都人可真有口福啊。”刘孝昌感慨道。
  除了红薯,同样具有甘甜滋味的,还有水果桂圆,也被称为龙眼。在福建的一些地区,有吃龙眼的传统习俗。龙眼肉甘温滋补,而且甜美可口,对于防止“秋燥”来说,是再好不过的食材了。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俗话说“秋补冬藏”,不妨趁着秋日来临,好好把握这个进补的好时节吧。
  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