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4 要闻-
A4要闻
  • ·22年服务乘客初心不改 把车厢当成第二个家
  • ·25年守护粮仓安全 让每一粒粮食不受“伤害”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公交司机郑艳梅:

22年服务乘客初心不改 把车厢当成第二个家

二十大代表风采

  人物名片 郑艳梅女,汉族,1978年10月出生,2000年7月参加工作,201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达州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Z1线路驾驶员。“线路有终点,服务无止境”,是她的座右铭。

  达州公交司机郑艳梅,原籍河南。20世纪90年代,为了学开车,她专门来到达州借住在亲戚家,18岁就拿到了A1、A2驾驶证,22岁入职达州市公交公司,实现了“去城里开公交”的梦想,从此在达州扎根。“我没干过啥大事,只希望能把一件件小事做好。”从业22年,郑艳梅的安全行车总里程已超过130万公里。
  “我爱公交车,爱我的乘客,也爱我的职业。我的愿望是,退休的前一天都坚守在驾驶室。”在平凡的岗位上,郑艳梅22年来初心未改,爱岗敬业,乐于奉献。

坚守岗位22年 她成了公交女司机“元老”

  从22岁进入达州市公交公司,郑艳梅至今已坚守岗位22年,她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就想开车。对女儿的想法,父亲非常支持。在她17岁时,家人东拼西凑借来7000元学费和生活费,帮她圆梦。
  “学车时,只有我一个女生。当时我很瘦,1米6的身高,只有80多斤,坐在庞大的公交车上,显得有点不协调。但我的车感很好,教练夸我有天赋,每个考试科目都是一次性通过。”郑艳梅说,拿到驾驶证意味着终于迈过了逐梦的门槛,为此她兴奋了许久。入职后,郑艳梅如愿成为一名公交司机,22年过去,她已是达州城区公交女司机中的“元老”。
  “她是个喜欢钻研的人,爱学习,从未发生过交通违法、有责交通事故,不仅服务质量零投诉,还超额完成营运生产指标。”同事介绍,郑艳梅除了经常通过向前辈请教、自己钻研等方式提高业务能力,还会利用休息时间,对新上岗的驾驶员进行指导,通过跟车营运的方式帮助他们规范操作,以老带新,共同进步。

坚持责任至上 22年安全行车超130万公里

  “20世纪90年代末,达州的公交车不多,但款式不少。”郑艳梅说,当年,她开过带“气包”的老式公交车,全车55座,机械式方向盘、机械式挡杆,车顶上放着用袋子装着的天然气燃料,无论是行驶还是保养,对驾驶员的技术要求都比较高。也正是如此,郑艳梅养成了认真负责的良好职业习惯。
  此后,随着时代的发展,“气包车”退出历史舞台,郑艳梅驾驶的公交车也迎来了多次升级换代。如今,她驾驶的Z1线路公交车,变成了气电混合的新能源车。“车况好了,道路也变好了,现在开着公交车穿梭在达州城区,是一种享受。”郑艳梅告诉记者,从业22年,伴随着她不断成长的,是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市民生活条件的极大提升。
  开公交车,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乘客,有的和善,有的挑剔。“刚参加工作时,我经常会遇到挑剔的乘客。有的明明已上车,但看到是个女司机在开车,会下车等下一趟。”尽管心里会难受,但她依然迅速调整好状态,“我很清楚自己的责任,就是把每一位乘客安全送到他们的目的地。”
  在工作中,郑艳梅把10米长的车厢当作自己的第二个家,一直坚持每趟次打扫,保证车内车外都是干干净净的。安全,郑艳梅同样重视。她坚持认真记录每一条行车日志,包括车辆保养、换油、检修等信息。一旦车辆出现故障,她便将信息及时反馈给修理工进行维护。22年来,郑艳梅的安全行车总里程已超过130万公里。

她常说一句话:“线路有终点,服务无止境”

  2017年暑期,郑艳梅还在驾驶K1公交车。一天,从徐家坝公交首末站准备起步时,一个女学生突然挡在车辆前面。“姐姐,我手机和钱包都掉了,身上没有钱了,能不能坐你的车去火车站?”郑艳梅立马招呼女学生上车,自己掏出1.5元塞进了投币口。“到了火车站,我拿出身上仅有的100元给她,因为她还要坐火车到南充去。”
  让郑艳梅没想到的是,9月开学时,这个女学生在徐家坝公交站等到了她,将100元还给了她。“我早都忘记那件事了,也从没想过她会专门来找我还钱。接过钱的那一刻,我心里暖暖的。”郑艳梅说。
  “以前我开10路公交车时,有位经常坐车的老人家和我成了朋友。”郑艳梅回忆,老人已80多岁,行动缓慢。乘车时要走一段陡坡,为了方便老人上车,郑艳梅会尽量把车停得离她更近一点。变更服务的公交线路后,郑艳梅3年多未见到这位老人,十分挂念。2020年春,疫情暴发,在火车站公交首末站当防疫志愿者的郑艳梅见到了老人,两人紧紧握住对方的手,聊了很久。
  “线路有终点,服务无止境。”这是郑艳梅常说的一句话。获得达州市第五届劳动模范后,公司专门以郑艳梅的名字命名了Z1线路的一辆公交车,被乘客称为“郑艳梅劳模号”。
  今年,郑艳梅当选为党的二十大代表。她一直在关注公交事业发展,对人、车、路等领域进行了调研,她希望能把基层的声音带到北京,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公交优先发展带来的红利。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曾业达州市公交公司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