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站保管员蒲丽蓉:
二十大代表风采
人物名片 蒲丽蓉女,46岁,巴中市通江县铁佛粮站麻石库点保管员。从事粮食保管工作25年,靠一双手和最“原始”的工具,达到了现代化粮仓的管理标准,经手的30000余吨粮食,无霉变无损害。2020年7月,被表彰为“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劳动模范”。
9月23日上午,巴中市通江县铁佛粮站麻石库点。保管员蒲丽蓉趁着存粮已全部出库的时机,与维修工人一道仔细排查并消除粮库的所有隐患,为即将到来的新一批粮食腾出安全的存储空间。
每一次粮食的入库或出库,是麻石粮库最为热闹的时刻。毗邻粮库的麻石小学的同学们,深知“粒粒皆辛苦”,也明白手中饭碗与这座粮库的关系,却未必知晓粮库里面的秘密,以及这位孤独的“守粮阿姨”的故事。
1997年,刚从通江粮校毕业的蒲丽蓉,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成为通江县铁佛片区的一位粮食保管员。随着时间的流逝,粮站工作再也不是“香饽饽”,到了2013年,麻石库点仅剩下了蒲丽蓉一个人。
每有新粮入库或粮食出库,库点里人声鼎沸。热闹几天过后,偌大的粮库复归宁静。居民们看到,一个个子瘦小的女人,终日在6座仓房之间奔忙。
昔日的同学、同事纷纷改行,大都有了比她高很多的收入。他们也劝蒲丽蓉重新找一份工作。
对于粮食、对于粮库保管员工作的价值,蒲丽蓉有非同常人的理解。因幼时家贫,蒲丽蓉刚满2岁时就被抱养出去,七八岁时就下地帮养父母干农活,自小体验了稼穑之艰。受生父影响,也为了吃上饱饭,蒲丽蓉决定考粮校。
当被问到为何能一个人在粮库坚守那么久时,蒲丽蓉说:“找不到中途放弃的理由。”
换上工作服,爬上那架5米高的梯子,躬身钻进硕大的粮仓,抹屋梁、拈杂质、清蛛网、扫墙面……这是蒲丽蓉每天工作的标准流程。
在蒲丽蓉眼里,粮食就像尚不会说话的婴儿,但它们哪里有一点儿不舒服都会表现出来。这就要求保管员像医生一样,练就“望闻问切”的本事。
每年雨季,是对仓房最大的考验。尽管例行维修时已对所有渗漏点进行了处理,但蒲丽蓉依旧放心不下,好多个雨夜,她都会条件反射似地起床,逐一检查仓库的门窗、屋顶和墙面。2016年8月24日,蒲丽蓉在巡查中发现有一个仓库左后墙有雨水浸湿痕迹,揭开薄膜后,她看到有一部分稻谷已被雨水浸湿,当即心急如焚。她一铲一铲地掀开粮食,甚至用双手刨,挖到近4米深的粮堆底部,浸湿的稻谷共装了68袋。她不顾双手磨破皮的疼痛,扛着粮食,面向墙壁,踩上5米多高的木梯。每扛一趟需要四五分钟,她足足忙了五个多小时。粮食晒干后,她又一袋一袋地扛回仓里去。
因劳累过度,蒲丽蓉连续几天吃不好饭、睡不好觉。但幸运的是,由于发现及时、处理得当,没有一粒粮食受损。
“手摸无灰,口吹无尘,粮面平如镜,粮道直如尺”,这是现代化粮库的管理标准。
近几年,蒲丽蓉也参观过省内一些现代化粮库。因为安装了空调系统,粮库内常年保持标准温度,这让她羡慕不已。
作为一座有着50多年历史的老库点,麻石粮库除几台风机之外,并无其他现代化设备。靠着蒲丽蓉并不十分有力但却灵巧的双手,麻石库点的精细化标准与现代化仓房并无二致,省内同行到库点参观之后,无不啧啧称奇。
仓房对面的一间库房里,存放着蒲丽蓉的“十八般兵器”:各种规格的竹制耙子、巴掌厚度磨得锃亮的刮板、3架长度不等的木梯,它们现今的尺寸、重量、硬度、韧性,都是蒲丽蓉不断改良升级的结果。比如梯子,是她自费购买杉树制作的,使用起来轻便又不乏韧性;她守着木匠师傅制作的刮板,用起来得心应手,在粮食表面上只需刮一次,就立即呈现“平如镜”的效果。
8年前,铁佛片区负责人徐和斌送蒲丽蓉到麻石库点报到时,他的内心还有一丝隐忧:一个女同志,管理这么多仓房,她干得下来么?
8年间,蒲丽蓉用行动给出了答案。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谢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