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7 特别报道-
A7特别报道
  • ·宁夏引黄古灌区的“蝶变”之路
  • ·韦桥村农旅融合发展续写沿黄地区传奇
  • ·一张身份证里的“黄河往事”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古灌区焕发生机

韦桥村农旅融合发展续写沿黄地区传奇

退渔还湿后,韦桥村原来的鱼塘变成了鸟儿的栖息地。

  虽位居西部腹地、干旱缺水,但宁夏沿黄地区在黄河水的滋养下,变身“荒原绿洲”,农田景观丰腴秀美,因此,宁夏平原也素有“塞上江南”之称。
  如今,“塞上江南”田园丰腴,瓜果飘香。宁夏青铜峡市大坝镇韦桥村村民袁东江深深眷恋着这片土地。即便是在城里安了家,但一到种地、灌水的时间,他都会赶回村里。在这里,像他这样的农民不在少数,世代扎根于此,续写着引黄古灌区的历史,构筑起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
  如今的韦桥村也变了模样,路宽了,村美了,人也富裕了。近年来,韦桥村依托引黄古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和黄河水利、生态资源优势,发展农业观光、农事体验、农耕文化等产业,逐步走出一条村美业兴的农旅融合发展之路。

退渔还湿

  韦桥村是唐徕渠、大清渠、汉延渠和惠农渠四大古渠渠首所在地,位于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宁夏引黄古灌区核心区,素有“汉唐古渠第一村”之称。“宁夏最好的地方就是黄河水浇地,年种年收,不怕旱也不怕涝,种什么都能有收成。”袁东江说。
  上世纪八十年代,袁东江成为村里第一批养鱼的人,申请了11亩鱼塘。2013年,韦桥村等沿黄地带开始退渔还湿,恢复生态湿地。“当时我们村约有19户(养鱼),大概八九十亩鱼塘需要转变为湿地。”他说。
  退渔还湿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生态修复,如今的鱼塘已变成鸟儿的栖息地。昔日的鱼塘洼地变成风光旖旎的湿地后,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鸟儿也多了起来。“这些鸟之前没有,都是有了生态湿地后才有的。”宁夏渠首管理处大坝水利管理所副所长王树华说。

农旅融合

  2017年,宁夏引黄古灌区成功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并授牌。韦桥村地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核心区,优渥的地理位置让村落千百年来受到灌区福泽,不仅让土地变得丰腴,也让这里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农旅融合发展之路。
  近年来,韦桥村依托引黄古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和黄河水利、生态资源优势,发展农业观光、农事体验、农耕文化等产业,逐步走出一条村美业兴的农旅融合发展之路。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以大坝水利风景区、“四大古渠”、农耕文化园为核心,整合各类资源,大力发展农业观光游和汉延唐徕渠畔休闲农家游。
  在当地人的眼里,如今的韦桥村已变了模样,甚至可以说是大变脸。之前的土渠土路,通过农田水利和危房改造早已消失不见。以袁东江为例的当地村民与黄河的故事不曾间断,沿黄地带的传奇仍需续写。
  “与引黄古灌区重合的沿黄地区是宁夏自然条件最优越、人文资源最深厚、民生资源最富集的精华地带。”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说,未来,将以宁夏引黄古灌区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为契机,科学制定宁夏引黄古灌区保护利用规划,大力挖掘“塞上江南”悠久的历史文化,加快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传承水利历史、凝聚水利精神、弘扬水利文化,推动引黄古灌区在转型升级发展、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中持续焕发新生机。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苟春 宋潇 李佳雨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