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7 特别报道-
A7特别报道
  • ·宁夏引黄古灌区的“蝶变”之路
  • ·韦桥村农旅融合发展续写沿黄地区传奇
  • ·一张身份证里的“黄河往事”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一张身份证里的“黄河往事”

  韦桥村,是一个“移民村”,村民大多是库区移民。他们从前生活在黄河边,记忆中,黄河水泛滥,泥沙漫灌农田,许多老一辈村民的童年记忆,都和“水患”紧密相连。
  一份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的数据显示,全区涉及移民的大中型水库40座,其中区内25座,区外15座,移民来自陕西、甘肃、河南、山东、浙江等省,主要以集中、后靠和插花等方式安置在22个县(市、区)121个乡镇、485个行政村、978个村民小组和宁夏农垦集团公司13个农场,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
  韦桥村村民袁东江至今还保留着自己一张最早的身份证,上面写着他原来的户口住址——营门滩村,上面还有三个英文字母“ymt”。他说,是营门滩村的缩写。
  袁东江之所以还保留着这张身份证,一是留作留念,二是有个坐标,让自己一直记得祖祖辈辈是从何处来。
  袁东江的人生轨迹,几乎都离不开水。小的时候,父亲将他从山里带到黄河边,1979年初中毕业,他回家务农,学习如何种庄稼,如何化水为利。等到成家立业后,他又主动申请了10几亩鱼塘,开始灌水养鱼,五十岁后,他的工作又和水利挂钩,作为村里的“放水员”,每到灌溉时节,他就要忙前忙后。
  这几年,已到退休年龄的袁东江过上了照顾孙子孙女、外出旅游的日子。
  实际上,类似袁东江这样在黄河边土生土长的人,还有很多。他们依水而居,因水而兴,身份证上的信息变更了几次,却保留着最初“依山傍水”的生活状态。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宋潇 李佳雨 苟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