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7 四川-
A7四川
  • ·编者按
  • ·我17岁生日那天,指挥所遭敌机轰炸
  • ·三度赴边境作战 痛心飞行员牺牲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老兵朱龙吟追忆70年前朝鲜战场经历:

我17岁生日那天,指挥所遭敌机轰炸

抗美援朝老兵朱龙吟再忆峥嵘岁月。

  “还记得70年前,美军连番轰炸指挥所的那天,正好是我17岁的生日。”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3周年。73年前,满腔热血的中国志愿军奔赴战场,换来如今的山河无恙、家国安康。
  10月23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来到成都市青羊区王家塘军休院,看望抗美援朝老兵朱龙吟。回忆起当年战场上的难忘经历,他印象最深的是自己17岁的生日。整整70年过去,如今回忆起当初的情景,仍让这位老人不禁伤感哽咽。

他的16岁
和同学手写血书请愿奔赴战场

  朱龙吟是河南人,1936年出生。1952年10月,16岁的他离开家乡,到长春市中央军委机要学校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
  1953年1月,由于朝鲜半岛局势紧张,部队需要机要人员,于是学校开始动员大家自愿报名加入志愿军。
  “当时,安东(现辽宁省丹东市)已遭到美军轰炸,战火已烧到鸭绿江边。”作为副班长的朱龙吟和班长,还有另外两位同学怀着报效祖国的满腔热血,割破手指,一起写下血书,请愿前往战场。
  “我们坚决要求去朝鲜,最后都被选中了!”朱龙吟说。
  初出茅庐的几个“新兵蛋子”,尚不知道战争的残酷,就这样奔赴朝鲜战场。
  “从安东到朝鲜青龙里,我们一路上都遭到了敌军的轰炸扫射。”朱龙吟回忆说,一有枪声,大家就往树林里躲避。“路过朝鲜新义州时,看见这个城市已破败不堪,老百姓们只能在靠山的地方挖洞,搭个棚子,一有轰炸就往山洞里跑。”这一幕在朱龙吟的脑海里一直无法忘却。

他的17岁
生日当天遭遇美军轰炸指挥所

  到达青龙里后,朱龙吟在前辈们的指导下开展机要工作。
  1953年4月8日至12日,作战联席会议在位于青龙里的志愿军第五十军军部召开,志愿军第五十军团级以上干部及十五军的部分战斗英雄参加会议作报告。由于来往的车辆和人员突然增多,引起了敌人的注意。
  朱龙吟回忆说,4月11日至12日,不断有敌人的侦察机在上空飞行,大家判断敌机是在搜集情报和拍照。12日晚,敌军突然对志愿军第五十军军部进行了轰炸。
  “第一次轰炸,一颗炸弹正好落在党委会议室旁。”朱龙吟说,他和一位同学醒来后,发现窗外燃起大火,于是就往防空洞跑。
  听到外面许久没有了声响,朱龙吟和同学才跑出来。他们前往坑道,看见受伤的战友。4月的青龙里还很冷,朱龙吟也不管外面是否有敌人投掷的定时炸弹,不顾一切往住处跑,从弹片和灰土中刨出被子,带到坑道,一半垫一半盖,帮伤员度过了寒冷的一夜。
  当晚,志愿军第五十军副军长蔡正国在轰炸中头部中弹,抢救无效牺牲,政委也双耳失聪。一夜之后,朱龙吟和战友们从坑道出来,映入眼帘的是100多个弹坑,还有漫山的断树残枝。
  “被轰炸的那天,正好是我17岁的生日,那天晚餐时,大家围坐在一起,还在热热闹闹地吃饭……”说到这里,朱龙吟哽咽了,他低下头,久久没有缓过来。

73年过去
历史从未被遗忘

  敌机轰炸结束后,部队加快了修筑坑道的进度。在坑道内,朱龙吟和战友们度过了一段艰难的日子。当时,大家只能住在坑道走廊上,坑道潮湿,又连逢下雨,大家就用铁片抵挡雨水,哗啦啦的雨声让大家难以入眠,阴暗的环境让不少战士染上了脚气、手癣。面对这样艰难的环境,大家咬紧牙扛了过来。
  1955年,朱龙吟离开朝鲜回到祖国。
  此后,朱龙吟曾两次前往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到蔡正国的墓碑前祭奠。“第二次我去时,碰到了蔡副军长的儿子,他问我怎么认识蔡副军长,我告诉他,蔡副军长是我的领导,我们曾一起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朱龙吟说完,已是满脸泪痕,他坐在沙发上,陷入了深深的回忆。
  73年,历史从未被遗忘,战友们曾并肩作战的情谊也从未消散。朱龙吟说,每年4月,他都会和在成都的几位战友聚一聚,怀念那些逝去的战友。“中国人民志愿军能吃苦,不怕牺牲,才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取得胜利。在这个和平美好的年代,这种精神更应该传承下去!”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赵紫萱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