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祖国蓝天,抗美援朝老战士王璋华:
抗美援朝老兵王璋华
10月23日,在成都市成华区军服中心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见到了抗美援朝川籍老战士王璋华。91岁的他身着戎装,精神抖擞,一边翻开已经泛黄的相册,一边追忆起黑白照片里的峥嵘岁月。
“这是当年参军时,老同学给我送别时的留影。”王璋华指着相册里一张年轻合影回忆道,1950年,从川大附中毕业的他,考入西南军区空军机械预科总队,“当时我和另外两名同学相约去考试,最后只有我考起了。”
就在王璋华入校不久,中国人民志愿军陆续入朝作战。王璋华在内的一批学子,因战时需要转为正科,“我们被分成三批,一部分作飞行员,一部分去学习航空机械,还有一部分做政治后勤工作。”他说,自己被选去学习航空机械。
随后,他们坐上大卡车,历经5天5夜抵达宝鸡,再分别前往西安、北京、沈阳等地。“我到了沈阳学习航空机械技术。”王璋华说,原本两年的学习,因为战事紧急,被压缩到半年内完成。
1951年,王璋华被分到原空二军六师18团,负责战机检查、维护。“当时,战火已烧到鸭绿江边,当地居民处于水深火热中。”他说,为了保卫祖国领空,他和战友们接到命令:前往边境前沿作战。
说起当年的任务,王璋华依然记忆犹新:当时,一架飞机会配三名机务战士,分别是机械师、机械员及机械兵,负责对飞机进行检查和维护。
“我是机械员,和另外两名战友负责副团长的飞机。飞行编队则是三机一组,分为主机和两架僚机。”王璋华说,每天凌晨4点左右就要乘车前往机场,做战前准备。战机的全面检查一般要花1.5至2小时,“北方的冬天,凌晨几乎都是零下二三十摄氏度,带去的热饭等检查完已变得硬邦邦,虽然戴了手套,但手指常常被冻得像胡萝卜。”他说。
在边境参加战斗3个月后,王璋华和战友接到指令,转到内地机场备战。随后在1952年冬天和1953年,他们又两次前往边境作战。令王璋华印象最深刻、也是最痛心的一次,是1952年的冬天。
“第一次在边境作战时,就听副团长说,最遗憾的是没能击落来犯的敌机。”王璋华说,当时每架飞机的油量只够飞行45分钟左右,作为机务战士的他们,都会在机场等待自己负责的飞机返航,“如果回来时,飞机是有序着陆,那说明没有遭遇敌机。”
“第二次前往边境作战不久,我在等待飞机返航时,看到的不是三架飞机有序回来,而是两架僚机带伤返回。”王璋华和战友第一时间冲上去查看情况,“僚机飞行员说,副团长驾驶战机击落了一架敌人轰炸机,但因战机受损,他只能跳伞。”
后来,部队派人找了一个星期,但依然没有找到副团长。“最后得知,副团长跳伞后被朝鲜一位农民带回家,但因失血过多牺牲了。再后来战斗结束,他的遗体被带回祖国,安葬在沈阳烈士陵园。”王璋华说。
抗美援朝结束后,王璋华继续在航空机械的道路上前行,曾参与解决多项技术问题,是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的见证者与实践者。
如今,91岁高龄的王璋华依然十分关心国家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现在的飞机可以晚上飞,也不用在45分钟内返回。除了天空,我们还能去月球、探索宇宙。”王璋华笑着说,中国航空航天事业还有极大的发展潜力,未来一定会更好、更强,“或许我看不到了,但我的儿孙们可以看到。”
“我大半辈子都在军营里度过,参加过战斗,见证过发展,这辈子没有遗憾!”采访结束时,王璋华摸着自己珍爱的戎装和勋章说,“我曾跟老伴说过,我走后帮我穿上军装就行,别的我什么都不带走。”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姚箬君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