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8 要闻-
A8要闻
  • ·保护古柏 一个村庄的接力
  • ·翠云廊
  • ·“我”在蜀道当卫士
  • ·剑门关的红樱桃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记者手记

剑门关的红樱桃

  15年前,在广元市剑阁县剑门关,我买了一袋樱桃,此后15年里的每个不经意间,那袋樱桃反复叩问我。
  15年后,当我作为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寻路蜀道”大型人文采访活动中的一员,再次来到剑门关,越过城门关隘,看见两旁似剑峰峦,悬崖峭壁对峙如门,恍如隔世。

  那是在2008年5月初,汶川地震前,尚是孩童的我跟着父母第一次来到剑门关。剑门关陡峭难走,山上除了游客,最多的便是挑夫。
  攀爬之际,路边常有叫卖吆喝之声。年幼的我被路边鲜嫩红艳的樱桃吸引,于是从父亲手中接过10元钱去购买。
  眼前是一个看起来和我差不多大的男孩,额头上挂着晶莹的汗珠。提着一大口袋樱桃的他,身旁没有大人,独自在一众年长的挑夫中局促不安。
  不熟悉物价的我以10元的价格买下了他手里的一大口袋樱桃,提回去兴致勃勃地向父母邀功,却被父亲呵斥:“这樱桃哪才值10元!你至少少给了对方60元!”我和小男孩,居然在都不熟悉物价的情况下,完成了这笔买卖。
  年幼的我嗫嚅狡辩,“他全部卖给我,自己就可以早点回家!”毕竟当时他看起来是那么高兴。也许,这是他的第一单生意。但手上的红樱桃又提醒着我,我占了别人极大的便宜。
  父亲拉着我去找那个男孩,但早已不见他的人影。很多年后,我不再记得当初攀爬剑门关时的感受,只记得那个男孩,记得我的羞愧。
  关于他,我曾有过无数次猜想。从山脚到山顶,我被父母一路走一路抱。而提着一大口袋樱桃的他,该走了多久?当他兴奋地跑回家,迎接他的却可能是父母的呵斥和怒骂。
  万般猜测已无从证实,唯有剑门关屹立如故。
  作为蜀道上最险要的关隘,这里山脉东西横亘百余公里,72峰绵延起伏,形若利剑,直插霄汉,绘就李白笔下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挑夫,曾是这里最常见的画面。一根扁担、一个背篓,就是他们谋生的工具。
  15年后,当我再次攀登,却难以看见挑夫身影,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规范化摊位。有些摊主,可能就是曾经的挑夫。
  从依靠扁担背篓,到如今有了一小方天地,一切逐渐向好。那份对卖樱桃小男孩的歉意,在这一刻,似乎有所慰藉。
  从广元到剑门关这条路,我曾走过数次,或乘汽车,或坐火车,抑或赶动车。从六七岁时跟父母到成都游玩,经过的崎岖不平坑洼小路,到后来选择坐火车,慢慢悠悠穿过剑门隧道。
  这条路在一点点改变。
  2017年,西成高铁从广元路过,蜀道上的铁路网开始四通八达。
  从传统挑夫到规范化摊位管理,从汽车到高铁时代,15年后的今天,身为蜀道儿女的我,再次来到剑门关,徒步古蜀道,实实在在深刻地感受到,为了不再“蜀道难”,广元这座蜀道上的城市,有了多少改变。
  这种改变,已跨越交通,呈现出万千新气象。
  千百年来,关于“蜀道”的诗词,文人墨客多揉入自身魂魄体温,以血泪沧桑造就独特意象,赋予丰赡意蕴,淬炼凝铸成厚重璀璨的剑门文化,在巴蜀大地荡气回肠。
  诗人或借诗词歌赋以叹嗟自身命运,切身受惠的广元儿女,却能深刻感叹,“蜀道,不再难”。
  愿那个卖樱桃的男孩,已借助蜀道之变,迎来新生活。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刘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