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3 宽窄巷-
A13宽窄巷
  • ·青海湖遐想
  • ·“浣花溪”征稿启事
  • ·广告
  • ·西安的人情味儿
  • ·大漠啸西风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西安的人情味儿

  

□吕雪萱

  抵达西安那天,夜幕方落,下着小雨。这一趟旅程,我蓄谋已久。
  我搭着之前乘过的巴士进城。在钟楼附近下车时,有点分不清方位,因为周边是一个圆环,连接东西南北方。但看见灯火明灿的钟楼,心是踏实的,因为知道已经抵达了西安城的中心。
  再回来,如梦一场。我用“回来”,是因为对这座城市怀着文化历史的归属感,或着说是一种情怀。
  此地不以细致柔软为主色,不以晓风残月为雅意。自古以来,它尚武,秦川八百里,出了多位名将,阳刚之气胜于阴柔之气。同时它还有着开阔的胸襟,兼容了多样文化,如此造就了汉唐盛世。
  于我而言,有些城市,一生只会去一次,但西安不是。让我流连的,是它的古老,它曾有的辉煌与绚丽,甚至战乱与破败。但不论此城际遇如何,依然无损它凛然屹立三千年。而那走过沧海桑田的旧地名“长安”,更是最美的中文字,因为蕴含着一种纯粹到无法再纯粹的祝愿。此外,还有这里的民风人情。
  兴许是邻近黄土高原,城里的人总带着点拙朴的气质。人们衣衫朴素,女子妆容也不走时下流行的韩风路线。他们看起来不苟言笑,说起话来也是不修饰的大大咧咧,但只要问对方问题,他们恨不得将所知道的都毫无保留地告诉你。
  这么说,是因为我遇到过。
  一天下午3点多,我还没吃午饭,走进巷里一间只卖岐山臊子面的小店。这个时间,店里没有客人。老板六七十岁,在桌前挑捡着韭菜。他一根一根,仔仔细细地挑着。我点了一碗面。老板听完默默地到后厨房煮面,趁着煮面的空档,他走出来拿着方才挑好的那盆韭菜进去淘洗。几分钟后,老板端来面,又坐回原来的位置继续挑着菜。整个过程没有表情,没有说话。
  那一刻,我有一种打扰他安宁时光的忐忑。
  我对岐山面一无所知,只知道是陕西著名的面点。尝了一口后,发现不论是汤或面,都好吃得很,滋味酸辣、筋韧爽口,有别于我在西安吃的其他面点。
  也不管老板搭不搭理我,我腆着脸问他什么是岐山面?是做法不同吗?
  老板放下韭菜,抬头看我一眼,接着取下他的老花眼镜,用关中口音的普通话,慢悠悠地告诉我什么是岐山面。
  他说,岐山面源自宝鸡市岐山县。简单地来说,汤要符合“汪、酸、辣、香”的特点。他特别解释“汪”,指的是上方要有一层红油,一定要油汪汪的。他说完这句,我看了看汤碗,确实符合这个要点。他再说面要“薄、筋、光”,也就是面条细长、厚薄均匀。此刻的我像个评比人,同时比对着碗里的面条。
  他接着说起这面的历史,可溯源到三国时期,当时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军队在岐山附近对峙,司马懿用拖延战术,耗尽诸葛亮军队的粮食。诸葛亮只好就地取材,以芹菜、红萝卜再加上油醋,做成简单的汤面给士兵吃,化解了这次危机。
  老板说,他家做岐山面二十多年了。
  我一边吃,一边听他滔滔不绝地叙述。离去前,我告诉他:“面非常好吃。”他也咧嘴笑着回应我,有别于初时的冷淡。
  我体会到的西安人情就是这样,不是那种应酬式的送往迎来,而是像这家小店,看似生硬冷漠,底子里却满腔热情。
  西安,有历史、有文化,还有着质朴的人情。再见西安,我总有说不出的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