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里长出食用菌
泸州市叙永县邬高林下种植专业合作社,林下食用菌喜获丰收。受访者供图
林下空间那么大,能不能在林子里做点文章?13年前,邬高兰刚回到家乡时,看到大片大片翠绿的竹林,脑海中突然冒出这个问题。如今,邬高兰梦想成真。
2014年,邬高兰成立的叙永县邬高林下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起了林下食用菌产业,成为四川首批实施的“天府森林粮库”示范项目。
今年5月底,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前往泸州市叙永县邬高林下种植专业合作社,虽然错过了菌子采收,但竹林地里留下了一垄又一垄丰收过后的“痕迹”。合作社理事长邬高兰说:“我的梦想就是把菌子放归大自然生长,感觉(现在已经)达到我的理想了。”
2011年,邬高兰随丈夫回到老家叙永县水尾镇。彼时,她发现当地竹林资源十分丰富,于是便想到利用林下空闲土地种植食用菌,双管齐下发展竹林经济和林下经济。
最初,由于缺乏技术、选种不良,“两眼一抹黑”的邬高兰遭遇重创。
13年来,邬高兰通过学习、摸索,从“小白”变成了乡村林下菌“专家”。培育、种植、采收、包装、销售……当地林下菌种植已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
林下种植对林地有何影响?记者现场看到,林地中一些黑色的“土块”格外显眼,邬高兰说,这些是报废的菌袋(培育完成的菌种会和菌料一起移植,如果菌种没有存活,整个菌袋就报废了),但这并不代表它就没用处了,菌料最终变成了腐蚀土,能让土壤更加肥沃、更蓬松,增加透气性。
邬高兰指着两块相隔不远的林地作比较,没有种植菌类的土壤是板结的,种了菌类的土壤显得蓬松,吃水、保湿能力更强。菌类生长于林,亦回报于林。“土壤肥沃了,竹子长好了,菌子也长好了。”
如今,邬高兰已培育出赤松茸、大球盖菇、毛木耳、羊肚菌、黑皮鸡枞等20多个食用菌品种,并在十多个乡镇广泛种植。通过土地入股、劳务收益和年底分红等方式,合作社带动当地500多个家庭、900余名村民一起发展林下经济。
距离邬高林下种植专业合作社约10公里处,是向林镇跃龙村浙川东西部协作立体粮库示范园区,油茶树长势良好。
油茶挂果前的空档期能否做些什么呢?跃龙村探索在油茶树下套种茶叶,它们就像竹林里的菌子一样,起到了土壤改良的作用,油茶、茶树和谐共生。放眼望去,金黄的茶叶与油茶树依山就势,一垄一垄地铺展开去。
近年来,向林镇跃龙村采取“村集体+公司+农户”模式,围绕油茶+茶叶,积极探索“油茶+套种”复合种植。目前,该村套种面积已达1700亩。
据叙永县林业和竹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全县累计种植油茶13.2万亩,覆盖18个乡镇118个村,实现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油茶果年产量5200吨以上,已成功创建省级油茶现代林业园区。
从林下菌种植到“油茶+套种”复合种植,这些都是四川高质量建设“天府森林粮库”、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积极探索。
从2023年起,四川开始实施“天府森林粮库123工程”,力争到2030年,盘活林地1亿亩,生产“林粮”2000万吨,实现产值3000亿元,打造全国森林粮库建设示范省。
目前,四川采取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采集3种模式,因地制宜做强做优林下经济。泸州叙永的林下食用菌产业示范建设项目、广元昭化的林下中药材种植、达州万源旧院黑鸡林下养殖产业……一批批实践落地开花,全省林下种植、养殖、采集面积超1700万亩,实现一地生多金。
另据了解,以经济林食物和林下食物为重点,四川持续壮大森林“粮库”,构建起林粮生产、经营和服务体系。各地积极争优创先,先后申报通过20个“天府森林粮库”建设项目。
一幅森林新“丰”景,正在巴蜀大地徐徐绘就。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苟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