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7 四川-
A7四川
  • ·林下经济绘就森林新“丰”景
  • ·川字号“夏繁硅谷”来了 探寻一粒良种的丰收密码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川字号“夏繁硅谷”来了 探寻一粒良种的丰收密码

位于马尔康的天府夏繁现代种业园。戴竺芯摄

  大暑刚过,成都平原也迎来了一年中最“热辣滚烫”的日子,川西高原上的马尔康市仍然清凉,吸引着不少游客前往避暑。同一时期,一批批农业科研人员也在此忙碌,他们正为夏粮油种子在凉爽的河谷地区“安家”。
  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需要“天府良种”作支撑。今年4月,天府夏繁(马尔康)现代种业园(以下简称“马尔康夏繁基地”)正式开园,吸引了全国多家科研机构入驻。
  作为四川种业发展重点布局的一步,这个新的“川字号”,正被期待成为全国性的“夏繁硅谷”,在未来形成“南繁三亚,夏繁阿坝”的育种格局。

从一粒良种开始


  从马尔康市开车前往基地,群山环抱中,当农田一级一级从河谷向上延伸,马尔康夏繁基地就到了。
  在一栋栋传统藏式民居建筑间,农田大片铺展开来。5月底,临近芒种,正是高原的雨季。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麦类品种资源团队刘泽厚博士和同事来到这里,进行新一年的加代育种工作。
  通常来说,为加快粮食作物品种更新换代,缩短育种周期,科学家们会根据作物生长的适宜环境选择不同生态气候区域,开展品种加代繁育工作,缩短作物的育种周期。
  上世纪70年代,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为首的科研单位就在马尔康开展小麦、油菜等作物的夏繁育种工作,至今已有40多年。
  在马尔康夏繁基地开园之前,已有来自北京、河北、河南等十多个省市的科研院所和企业在四川横断山区开展夏繁工作,涉及小麦、油菜、马铃薯等多种作物,基地面积达到数千亩。
  为补齐四川品种繁育基地的空白,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提出要在四川打造夏繁基地。高原夏季凉爽,昼夜温差较大,光照充足、水源充沛的特点,让马尔康成为首选之地。
  今年4月,马尔康夏繁基地正式开园。至此,在川西高原,夏粮油种子们多了一处“家”。

高原基地“夏繁”忙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发布了2024年上半年四川民生经济数据。其中,夏收粮食再夺丰收。
  巴蜀大地的丰收,源于优质种子的萌芽。芒种之际,马尔康夏繁基地内,旋耕机正对土壤进行耕翻,农学生们撒播下种子。他们把这些种子叫做“育种材料”,是一个品种诞生的基础。
  “我们选育出一个品种,正常情况需要8到10年,如果用好夏繁基地,那么育种进程可缩短一半时间。”刘泽厚博士说,比如,今年5月,成都平原刚刚收完麦子,科研人员将种子带到马尔康,实现加代。到10月左右,能够再次收获,这时候,科学家们又将获得新一代的种子材料,并带回成都平原,刚好可以赶上正季播种时间。原来一年只能种一季的小麦,有了夏繁基地,实现了一年种两季小麦,大大加快了育种进程,缩短了育种时间。

打造全国性“夏繁硅谷”


  在农业科研领域,“南繁基地”久负盛名,而夏繁一直缺乏比较理想的育种基地。
  刘泽厚博士说:“以前都是各自选择零散的夏繁试验田,常常是打游击,没有统一的基地,也没有统一的管理和规范,寻找一片合适的田地常常遇到困难。”
  马尔康夏繁基地的开园解决了这一困扰,基地向全国育种科研工作者敞开大门。目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已有18个团队陆续入驻基地,贵州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南充农科院、内江农科院等科研团队也在陆续准备入驻。
  据介绍,未来,马尔康夏繁基地还将建立育种工厂,引入育种高能级平台,为来自全省乃至全国的育种团队提供高水平的夏繁条件,打造全国性的“夏繁硅谷”。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戴竺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