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该虫在乐山一溶洞中被发现,填补了我国洞穴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的空白
新发现的穴毒隐翅虫。
近日,四川发现一种新种隐翅虫的文章登上国际分类学期刊《Zookeys》。该虫在乐山一溶洞中被发现,体长1.3厘米,缺少色素,复眼退化,附肢、触角等修长,符合真洞穴生物特征,是我国首次发现真洞穴隐翅虫,也填补了我国洞穴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的空白。
新品种如何被发现?有什么特点?10月23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对话了新种发表人、采集人之一的何力,揭秘背后的故事。
何力是成都一家单位的电气工程师。去年5月28日,他和同样是昆虫爱好者的朋友李泽雨,一起前往乐山淘金洞调查一种洞穴鱼类。
何力介绍,这是一个竖井型的洞穴,进入洞穴前需要用绳索下降到竖井底部再进行洞穴探索。在进入洞穴内部约300米的地方,李泽雨翻动石头时,突然发现了躲在下面的一只从未见过的隐翅虫,于是激动地大声呼叫何力。两人在采集试管里垫上湿纸巾,将活体虫带出洞穴,在完成标本检视和整体照拍摄后,交给了绵阳师范学院动物学博士王成斌进行研究。
今年10月18日,国际分类学期刊《Zookeys》杂志发表了《中国首次发现真洞穴毒隐翅虫》文章,作者为王成斌和何力。该文详细介绍了这一新物种的分类归属、形态特征以及栖息地等,同时该物种以新种发现人之一的李泽雨名字命名——李泽雨穴毒隐翅虫。
毒隐翅虫是一种生活中常见的昆虫,它隶属鞘翅目隐翅虫科毒隐翅虫亚科,它们中的部分成员体液含有毒素,如果不慎和人的皮肤表面接触,会出现红肿、水泡等症状。
何力告诉记者,此次发现的穴毒隐翅虫就是毒隐翅虫的一种,和生活在地表的“表亲”不一样,它们有着截然不同的形态特征。地表生活的毒隐翅虫具有飞行能力,身体颜色大多呈红黑相间等色,而且部分成员体液有毒。而洞穴生活的毒隐翅虫由于长期生活在黑暗的环境中,复眼已经退化,身体颜色呈橙红色、橙黄色等,而且内翅退化丧失了飞行能力,但它们的附肢、触角以及腿更长,感官也更加发达,而且体液无毒。
何力说,人类踏足过的洞穴较少,对洞穴里生活的昆虫和其他生物的探索也相对较少,比起地表,洞穴里可能更容易发现新物种。由于喀斯特典型洞穴生物种群的绝对数量较小,洞穴的相对隔离又限制了生物分布的扩散,多数典型洞穴生物仅仅局限于某个独立山丘或单一洞系,也就是“一洞一新种”的特殊性。
何力从小喜欢昆虫,长大后虽然成为一名电气工程师,但“昆虫学家”的梦想从未放弃。2011年大学毕业后,他到康定、丹巴、攀枝花等地参与建设项目,由于项目地点都在野外、深山,在工作时间外,他开始观察、采集各类昆虫。
2016年,何力开展分类学研究,同年2月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第一篇SCI论文,描述了一个天牛新种,并以老婆名字命名,感谢她多年来对自己爱好的支持和理解。截至目前,何力已发表SCI论文14篇,参与了34个新物种的发表,有天牛、步甲等,其中10多种来自洞穴。此外,还有10个以何力名字命名的物种。
为何要不断去探索新物种?“爱好是人生的调节剂,也是生活的‘避难所’。”何力坦言,寻找探索新物种的过程是一种精神享受,每一次发现新物种,每一篇自己参与发表的论文都让身体充满多巴胺。发现、记录生活在地球上的动植物,目的是不让它们湮灭于时间。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杨博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