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车祸住院不知自己是谁
攀攀与家人在病房里团圆。受访者供图
3月22日,南充市高坪区人民医院骨一科病房,攀攀(化名)躺在病床上,见有陌生人进来,他看向身旁的母亲和护士长,满眼依赖。当问及这几天发生的事情,他嘴里模糊说着“因祸得福”。这是爸爸这两天反复说的,他记住了。
5天前,攀攀遇车祸受伤送医。他说不清自己是谁,来自哪儿,念叨着“爸爸不要我了”,这句话触动了护士长莫舒迪的心,决定帮他找家人。
“非常顺利,我们通过和他朋友式聊天唤醒童年记忆,抽丝剥茧找出有效信息,全网搜索锁定地点,最终帮他联系上了家人。”莫舒迪告诉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攀攀是遂宁人,2007年和家人在广西走失。寻子18年的遂宁亲人,和不知道自己是谁的病人攀攀,在南充病房里团圆,大家都很感动。
时间回到3月17日晚10时。高坪区人民医院骨一科收到一名男病人,因车祸左上肢肱骨受伤。
登记时,护士发现没有病人的任何信息。病人尚未恢复意识,车祸现场的卡车司机和出警交警都没有找到男子的有关信息。医院为其启动绿色通道,男子住进骨一科40床。
“他随身没有证明身份的物品,派出所民警来进行人脸识别,系统里也没有他的信息。”男子身份无法核实,18日一早,护士长莫舒迪看着病人清醒过来,和其沟通。
莫舒迪问:“你叫什么名字啊?”病人:“我不知道我是谁,我爸爸不要我了……”
这句话触动了莫舒迪医护团队,大家都想着是不是能帮40床找到家人。
查房处理完手头工作后,莫舒迪到病房,温声细语像朋友一样和“40床”聊起家常。
“慢慢的,他开始回忆起一些信息。说他叫某攀,生母去世,父亲也不要他了。”莫舒迪说,攀攀说话有些含糊,记忆也显得散碎混乱。
半个多小时沟通里,攀攀说出的确切信息只有童年记忆中老家有棵黄葛树、一口井、有个堰塘。继续聊天,攀攀说,自己老家好像叫“莲池乡”。
莫舒迪手机一搜,全国有很多个莲池乡。“他说话时的口音是普通话中夹杂着四川话,我们搜到西南片区在云南、遂宁、南充有莲池乡。”莫舒迪说。这时正好护工吉怀春路过,说:“他这个口音是遂宁的,我就是遂宁人。”
莫舒迪马上搜索遂宁市磨溪镇莲池乡办公电话,介绍情况后,联系上乡干部。对方说:“我们这里是有个攀娃子走失很多年了,家里人一直在找他。”
拿到攀攀父亲电话后,莫舒迪介绍了情况,加了微信,打开视频聊天。“这就是我儿子!”视频接通,看到人脸后,对方激动不已。
3月18日下午,攀攀在遂宁的母亲、姑姑、小姨、表哥,驱车来到南充。19日上午,在福建工作的攀攀父亲也来到南充。病房里的认亲,让病人、家属、病友、医护团队都感动流泪。
随着家人团聚,“40床”的身份终于“解密”。攀攀是遂宁人,1991年出生,今年34岁。
“他3岁时发烧脑积水,智力受影响,从小一直是我们重点照顾的对象。他走丢后,这18年我们一直在找他。”攀攀母亲告诉记者,2007年攀攀随务工的父母到了广西,一天,攀攀跟奶奶说要出去玩,就再也没回来。家人反复寻找未果,还报了警。
“我们没有不要他,一直在找他。”家人说,攀攀是家里老二,有一个姐姐和妹妹,这些年全家人都记着他,在找他。
3月20日,一家人给医院送上锦旗,感谢医护团队带来这场阔别18年的团圆。
“院里经常强调要做有温度的护士。我们医护行业,就是严谨性和人文关怀并存。不仅是修复肉体创伤,也要抚平心灵创伤。”莫舒迪告诉记者,收获是相互的,能够帮助病人,大家都很开心。
在父母的照顾下,攀攀精神状态明显好起来。3月21日接受了手术治疗,目前还在恢复中。
这几天,一大家人轮番向亲戚朋友和村里乡亲们报喜:“我家攀攀找回来了!”父亲也一直在照顾儿子,以解开他“爸爸不要我”的心结。
谈到在病房找到失散18年家人的事情,一家人反复说“这是因祸得福”。病床上的攀攀,也重复呢喃着——“因祸得福”。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