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8 要闻-
A8要闻
  • ·在云端重构工作与生活的边界
  • ·绘出一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资阳有一群数字游民

在云端重构工作与生活的边界

资阳国际数字游民社区联合创始人陈玗微

职业策展人抒云

视频博主大鹅

  他们不戴工牌,不用挤早晚高峰,甚至不固定在一个城市,却依然创造出可观的经济价值,实现一边工作一边旅游。他们中有艺术家、程序员、环球旅居博主、策展人、咖啡师,他们来自不同城市甚至不同国家,但却有一个共同标签——数字游民。
  五四青年节前夕,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走进“DNβ·云起山丘”资阳国际数字游民社区,见到了活跃在四川的这个特别群体。这群年轻人怎么过“五一”?又怎么去定义生活和假期的界限?

“逃离城市,但不逃离工作”
社区创始人谈数字游民社区为何诞生


  在资阳国际数字游民社区,记者见到了该社区联合创始人陈玗微。她透露,社区成立的初衷是响应部分年轻人的新需求:“我们认为,未来会有更多的‘00后’希望成为数字游民。据调查,一线城市有超1000万人渴望逃离固定办公模式。”
  早在1997年,日本日立公司前首席执行官牧本次雄和英国记者大卫·曼纳斯首次提出数字游民概念。他们预测,未来会有很多人卖掉房子,去拥抱通过互联网创造收入,在全世界移动套利的全新生活方式。
  20多年后的今天,数字游民在部分年轻人中开始日渐流行。有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球数字游民已达到3500万人,预计到2035年,这一人群规模将更加庞大。
  作为最早的数字游民之一,陈玗微了解这群人想要什么。“社区最终选址在成都附近的资阳仁里村,这里建有共享办公空间、山顶咖啡工厂、文化体验中心……运营一年来,已吸引超1万人次短期居住。”她观察到,这群人高度自律,他们自主掌控工作节奏,同时享受自然与社交。
  “社区是一周起住,一周的价格在600元到1200元不等,有共享厨房可以自己做饭,也有共享办公区可以免费使用,同时我们还有食堂和中餐馆可以点餐,也有咖啡厅,还有一些自动售卖机。”陈玗微说,部分数字游民回归乡村,也是为了享受这里更低的物价和更自然的生活环境。

“生活方式可以重新定义”
自媒体博主足迹遍布十几个国家


  去年4月,视频博主大鹅经朋友介绍来到社区。作为第一批入住社区的数字游民,她和社区的运营团队早已处成了朋友,同时还和社区一起合作了一档访谈节目,叫《100位年入百万的数字游民》。
  为了制作这档节目,大鹅每年都会飞往国外,一边旅行,一边挖掘访谈对象,拍摄并制作节目。其余时间,她会回到社区住上一段时间。“今年1月就回社区住了一周,现在又回来了。”
  2023年,大鹅辞去了深圳公司的工作,成为自由职业者。过去两年多,她一边经营自媒体,一边为品牌提供营销咨询,收入逐渐稳定,足迹遍布十几个国家。
  大鹅说,作为一个自由职业者,最核心的指标就是营收,要活下来,因此她不再只是职场的一块零部件,而是要做一个能独立运转的机器。因此市场环境也在推动她不断地学习进步,这期间也会有压力,也会时常焦虑。

“生活和工作已融合”
职业策展人在旅途中布展


  “美国纽约艺术家的画刚落地成都,工作人员正在往展厅送。”记者见到26岁的抒云时,作为职业策展人的她正忙着在手机上与客户沟通,联系布置展厅。“五一”假期,她在成都办了一次展览,这是她在国内第一次办展。
  在法国生活7年后,抒云与合伙人成立了工作室,策划中法文化交流项目,同时以数字游民的身份穿梭于不同城市。她的工作包括组织艺术沙龙、推广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作品。“自由职业的关键是平衡——筛选合作方、优化流程,才能应对不确定性。”
  不想固定在一个地方的抒云,选择四处旅居,帮助客户策展布展,从招商、展厅的设计和布置等,都需要她自己解决。对她而言,工作和生活早已融合:“策展可能在咖啡馆谈成,社群运营通过线上完成。所谓的假期,可能就是换个地方继续做热爱的事。”

“数字游民不是无业游民”
没有“打卡”也没有“下班”


  数字游民的兴起,离不开远程协作工具的普及,但也考验着个体的自律与适应力。大鹅说,自由职业是“甜蜜的负担”。“没有打卡,但也没有‘下班’。”
  在资阳国际数字游民社区,记者看到有人对着电脑开会,也有人在直播间卖货。“五一”假期,这里的形态各异:有人组团开展交流活动,有人加班赶项目,也有人在共享厨房里边做饭边谈合作。
  “技术解绑了地理限制,但真正的自由是找到自己的节奏。”陈玗微说,数字游民不是不工作,而是让工作服务于生活。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赵紫萱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