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8 特别报道-
A8特别报道
  • ·“在世界变得平淡无奇前把它们写出来”
  • ·刘慈欣:一直耐心等待灵感降临
  • ·一个硬核与浪漫共舞的诗人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科幻作家刘慈欣

“在世界变得平淡无奇前把它们写出来”

刘慈欣 陈光旭 摄

《三体》出版社供图

《流浪地球》出版社供图

  1999年,《科幻世界》杂志第七期发表了《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一文,“押中”当年全国高考语文作文题。也是这一年,在大山深处默默写作的工程师刘慈欣,在《科幻世界》上发表了第一篇科幻短篇小说《鲸歌》。
  1985年,刘慈欣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现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电工程系毕业后,进入娘子关电厂担任计算机工程师。该发电厂位于太行山脚下,背靠峰峦,襟山带水。身处僻静之地,想象力成为“翅膀”,带着他在科幻的天空越飞越高。1999年至2008年,刘慈欣连续8年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小说《三体》的前两部、《流浪地球》都是其在电厂工作期间的作品。
  4月25日,山西大同,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大道——人文大家融媒报道”采访团对话刘慈欣,听他讲述宇宙的宏伟和神奇。

01

“说好的星辰大海,你却带给我社交软件”

  出生于1963年的刘慈欣,曾感慨自己这一代人目睹和经历了世界变化之大,是罕见的,并且这种变化还在加速发生。这给科幻小说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与此同时,又因为变化太大、太快,很多原本是科幻的事物已经或者正变成现实,让他感到创作上的急迫和危机感。“我只有把想象力推向更遥远的时空中。作为科幻作家,我的责任和使命就是,在世界变得平淡无奇前,把它们写出来。”
  有人曾对科幻下过这样的定义:“科幻是描写变化的文学。”科幻的内容和表现方式也处在变动中。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比起关注真实的天空探索,人们似乎更倾向于在VR中虚拟体验太空。人们已习惯低头却不再习惯仰望星空。这样的现实也反映在科幻小说中——更多集中于赛博朋克、虚拟空间的题材上。科幻小说的想象正与科幻文学巨匠阿瑟·克拉克对太空广袤而瑰丽的想象渐行渐远。刘慈欣对这种变化深表遗憾。2018年,他曾在“克拉克想象力贡献社会奖”的领奖台上提到这个问题,当时还幽默地引用了一句话:“说好的星辰大海,你却带给我社交软件。”
  在科幻美学养成之路上,阿瑟·克拉克的“宇宙恢宏的审美范式”对刘慈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初期,阿瑟·克拉克的作品《2001:太空漫游》和《与拉玛相会》被引进中国出版。正是这两部作品,让刘慈欣感到自己的想象力“第一次被激活”,“感觉自己就像涓涓细流终于投入了大海的怀抱。”
  刘慈欣回忆说,读完《2001:太空漫游》的那夜,他“不禁走出家门,抬头仰望天上的繁星。从那个晚上开始,我眼中的星空变得与过去全然不同了。我平生第一次对宇宙的宏大与神秘产生了敬畏感……”
  刘慈欣相信,从长远的时间轴来看,无论地球上的人类世界如何繁荣,但对星空缺乏想象兴趣的世界,将是暗淡的。哪怕梦幻的科幻事物都已变成平淡无奇的现实。“宇宙是我们的想象力也无法终其边界的广袤存在,距离我们最新的恒星依然遥不可及,浩瀚的星空仍然能承载我们无穷的想象力。我相信,无垠的太空仍然是人类想象力最好的去处和归宿。我一直在描写宇宙的宏伟和神奇,描写星际探险,描写遥远世界的生命和文明,这让我在现在的科幻作家中,或许显得跟不上时代,或者显得幼稚。”

02

“我渴望弄明白,宇宙运行的最深命令是什么”

  “假如宇宙是一个答案,那么问题是什么?”在一次阅读中,刘慈欣曾被这句话深深触动。
  “其实我一直追问的,就是这样的问题:很遥远的时间和空间里的奥秘是什么?我最渴望弄明白的是:宇宙运行的最深命令是什么?”或许有人认为这些思索无甚意义,甚至觉得很可笑,但刘慈欣坦言,这样的问题一直如磁石般吸引着他,“也可以说是缠绕着我,让我无法自拔。虽然我知道我很渺小,不自量力。”
  也正是这份对宇宙奥秘的深层关切,刘慈欣有一个“永生”的渴望:“我很想知道我写的小说里的未来,在现实中到底将是什么样子。我对未来充满好奇,未来有很多可能性,仅仅想象一下就令人激动。如果给我永远活着的机会,我愿意去做很多尝试,比如乘坐一艘接近光速的飞船,比如冬眠。总之,我愿意付出很大代价。”
  2000年的科幻笔会上,科幻作家杨平曾说,从刘慈欣的小说中感觉到强烈的“回乡情结”。当时刘慈欣不以为然,认为回乡情结是最不可能在自己的科幻小说中出现的。2009年3月,小说《流浪地球》在发表10年后,入选了《科幻世界》30周年特别纪念刊。刘慈欣为此写了一篇文章作为前言。此时他正要离开工作24年的发电厂,分外感慨,“我在这里度过了毕业之后的青春时光,写出了自己迄今为止的所有科幻小说,但要走了竟没什么留恋,在精神上这里不是家园,我不知道哪里是家园。现在看着窗外的群山,不由又想起了杨兄的那句话。其实,自己的科幻之路也就是一条寻找家园的路,回乡情结之所以隐藏在连自己都看不到的深处,是因为我不知道家园在哪里,所以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找。”

03

“让自己激动的写作灵感,遇到的概率越来越低”

  《三体》之后,刘慈欣的新作何时出现?这几乎是一个关于刘慈欣的“天问”。事实上他对自己下一部作品的期待,不会比读者少。科幻又被称为点子文学,一个故事一般围绕一个点子(即科幻设定)展开。刘慈欣对点子的新奇又有着超出一般人的渴望。这让他的新作总是处于难产当中。
  这次在大同,刘慈欣再次坦承,创作上的瓶颈是自己的常态。比起年轻的时候,现在遇到那种让自己很激动,想要马上写出来的灵感、冲动、想法的机会,越来越少。他说,这就像他曾在茫茫戈壁滩上寻找陨石一样,“遇到的概率很低。”
  除了受自身状态所限,刘慈欣坦言AI写作能力的提高也给他带来新的挑战。“前阵子,我把自己的一个构思发给DeepSeek(一款国产人工智能大模型),让它在这个基础上写一篇科幻小说。结果它写出来的小说,确实比我写得好,这让我有很大的失落感:觉得自己写得不够好,进而失去写下去的动力和兴趣。”
  纵然如此,刘慈欣并没有完全停止写作。“我知道,灵感不是努力就一定能获得的东西。我所能做的,只能是尽自己努力,认真勤奋思考,耐心等待。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文学、创意如此珍贵,也在于此。”
  AI在写作上的表现,让刘慈欣感到挑战,但他对AI并不抵触,反而更多的是欣赏。“我对AI的感情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变化。我学的是计算机,以前还编程设计过一个诗词创作软件,所以我对AI一开始不是很在意。但当我逐渐发现,它写的小说竟然比我写得还好时,我内心就产生了很深刻的情感,用‘爱’来形容也不夸张。为什么?因为我想到,由于人脑的生物特性,可能永远也无法猜透,穿破那一层屏障刺透自然的那个终极奥秘。但AI却有可能突破。当然,现在它还做不到。未来的路还很遥远。如果它真的可以突破极限,那么被它取代,我也甘心乐意。”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吴德玉

人物名片


刘慈欣


  1963年6月出生于北京,祖籍河南,高级工程师、科幻作家,曾连续8年获得中国科幻文学最高奖“银河奖”。
  其小说《三体》获第73届世界科幻文学最高奖“雨果奖”。他被公认为中国科幻文学“里程碑式人物”,业界赞誉他“以一己之力将中国科幻提升至世界高度”。
  2025年2月,在山西省作协第八次代表大会上,刘慈欣连任山西省作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