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8 特别报道-
A8特别报道
  • ·“在世界变得平淡无奇前把它们写出来”
  • ·刘慈欣:一直耐心等待灵感降临
  • ·一个硬核与浪漫共舞的诗人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一个硬核与浪漫共舞的诗人

  55年前的一个暖和春夜,刘慈欣和全村的大人小孩一起站在池塘边,仰望星空,直到漆黑的天幕中一颗“小星星”缓缓飞过。那是“东方红一号”,1970年4月24日,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一年我7岁。”很多年后,刘慈欣在小说《三体Ⅱ》英文版后记中写道。“我看着那颗飞行的‘小星星’,心中充满了不可名状的好奇和向往。”
  读小学的刘慈欣,从父亲藏书中发现儒勒·凡尔纳、乔治·威尔斯等人的科幻小说,由此成为科幻迷。作为理科生,他对纯文学也保持高度热爱。他坦言最喜欢俄罗斯文学,《战争与和平》对他影响很大。托尔斯泰对历史的全景式描述,那种宏大叙事和土地的厚重感,让刘慈欣深深着迷。
  一个卓越的作家,作品不光超越类型的界限,本人也必然具备一颗温柔的诗心。只不过他写的不是分行的文字,而是体现在用一种宇宙级别的超越、纯粹的目光。
  热爱科幻、写作科幻的人数足够多,为何刘慈欣会成为最受瞩目的那一个?对于这个问题,作家阿来认为和刘慈欣的作品气质有很大关系。“每一种文学,都有自己最高的艺术要求。一流的科幻小说就是要给人希望,给人鼓舞,要展开一个比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更浩渺壮阔的世界。刘慈欣的作品,就是把人类的理想主义、浪漫主义、英雄主义给予了酣畅淋漓的表达。他的科幻小说,具备了那种勇气、理想的气质,充沛的激情以及浩渺无边的想象,我认为这是他成功的原因。”
  这种理想主义的气质,也闪现在刘慈欣的日常生活细节中。比如坐飞机他喜欢坐靠窗的位置,因为觉得这样可以离天空更近,也有利于体验离地飞行的感觉。他喜欢在T恤外穿一件格子衬衫,配上宽松的牛仔裤。几乎没有发福迹象的瘦长身材,据说源于在健身房里默默“举铁”——为了他期待中的太空旅行保持体能。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吴德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