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磷化工到锂电新能源
采访团实地探访德阳川发龙蟒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受访者供图
技术人员在实验室做测试。陈静 摄
10月16日,“万千气象看四川”四季度集中采访团走进德阳绵竹市,探访德阳川发龙蟒锂电新能源材料项目,发现这座传统磷化工园区正借助新能源赛道焕发出勃勃生机。实验室里精密的模拟测试,车间内高效运转的智能化产线,以及拔地而起、即将投产的新装置,共同勾勒出一幅“老树”发“新枝”、向“新”而行的生动图景。
采访的首站,是德阳川发龙蟒新材料有限公司的新材料研究所。洁净的实验室里,研究人员正全神贯注地进行锂电池正极材料的涂布实验模拟测试。“正极材料是锂电池的‘心脏’,其性能直接决定电池的能量密度、寿命和安全。”现场技术人员介绍,这里的每一次测试、每一次参数调整,都关乎未来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了抢占技术制高点,企业聘任新能源领域知名专家胡国荣教授为首席科学家,并整建制引进其研发团队,持续推动磷酸铁锂等新能源材料产品的研发迭代和品质提升,目标直指优质、高端、领先的新能源材料产品。
走出实验室,记者一行步入已投产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生产车间。巨大的厂房内,恒温恒湿的环境确保了产品的高一致性,高度自动化的设备有序运转,从研磨到干燥、烧结,再到最后的破碎、包装,整个流程紧凑而高效。
“这条产线年产能达到6万吨。”公司相关负责人指着正在打包的产品告诉记者,“眼前这一大包是400公斤,市场售价每吨约3万元。”更令人振奋的是,这条庞大产线上的核心生产设备已经实现了国产化,不仅降低了投资成本,也彰显了中国高端装备制造能力的提升。
项目的竞争力,不仅来自于技术和产能,更源于其独特的“矿化材一体”发展模式和循环经济产业链布局。在项目现场,记者看到,年产50万吨的硫磺制酸装置已竣工,具备开车条件;年产10万吨的磷酸铁装置也已完成建设,进入投料调试前最后的准备阶段。
“这套装置的建成,将极大保障原材料供应稳定,降低成本。”公司相关负责人解释道。该项目依托阿坝州丰富的锂矿资源和四川发展的磷矿资源,正积极打造“硫-磷-钛-铁-锂-钙”多资源绿色循环经济产业链。园区作为全国唯一同时拥有磷矿、锂矿资源优势的省级化工园区,为锂电全产业链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原料保障。
此外,项目享受阿坝州、德阳市两地政策支持,生产要素成本优势明显。“相较于省外同行业,我们的用电成本低20%至50%,用水成本低20%至30%,天然气成本也低20%左右。”公司相关负责人说,这一系列成本优势,为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增添了重要砝码。
德阳川发龙蟒项目的快速推进,是德阳绵竹市“抓项目、促投资”的缩影。据悉,这个计划总投资120亿元、占地800亩的省重点项目,自2022年3月动工以来,进展迅速,目前已提供就业岗位524个。
绵竹市相关负责同志向采访团介绍了当地聚焦项目投资的发力点:一是“对上多跑多要”,精准储备项目,全力争取政策资金支持;二是“对外招新引强”,围绕“硫磷钛铁锂钙”循环经济产业集群等赛道,赴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开展“敲门招商”;三是“对内提质提效”,强化科技赋能、要素保障和工作推进机制,推动项目加快建设和投产达产。
从传统的磷化工,到炙手可热的锂电新能源材料,德阳绵竹正在上演一场精彩的产业转型“变形记”。随着川发龙蟒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强强联合,新一代高压实密度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等项目陆续布局,一条更具韧性、更富竞争力的新能源材料产业链正在加速形成。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