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版 -E5 社区-
E5社区
  • ·创新构建“1+3”治理模式 “农集小区”营造出“城市味”
  • ·温江东街社区为居民撑起“关爱伞”
  • ·改建休息室、免费健康体检!三圣街道让环卫工人心暖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创新构建“1+3”治理模式 “农集小区”营造出“城市味”

小区里的农耕文化墙。

  “簸箕、耙犁、蓑衣、石磨等农业物件巧妙与小区环境相结合,墙面精心绘制二十四节气相关的农事、农谚、农景,营造良好小区农耕文化氛围。”近日,记者走进金堂县赵镇街道云绣社区云石小区,探寻赵镇街道如何通过创新构建“1+3”治理模式,将“农集小区”营造出“城市味”,让“村民”蝶变“居民”。

以“点”为基
转变生活方式共建小区居住环境

  2016年建成的云石小区,是“三村合一”后村民杂糅聚居的安置小区,共有586户村民居住于此。刚入住初期,由于大家来自不同的村,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传统的生活观念。小区存在居民乱堆乱放、随意侵占公共空间等现象,加之邻里关系淡薄、归属感不足、参与小区治理意识不强,是该小区的“老大难”问题。
  赵镇街道以党建为引领,创新构建1个凝心计划,共享、美丽、邻里亲3个营造行动的“1+3”治理模式,引导“村民”向“居民”转变。云绣社区党委书记杨国文告诉记者,“小区按照全民参与原则建立起党支部-业委会-楼栋长三级组织体系,搭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业主商议小区事务的平台,共同商定小区公约、管理制度等,同时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文艺组织、调解队伍等组织破解治理难题。”
  据杨国文介绍,过去小区内电瓶车乱停乱放、私拉电线充电的情况常见,给居民带来了出行困扰和人身安全隐患。了解到情况后,由小区党支部牵头,打造了共享车棚,建立非机动车必须停在车棚内的相关管理规定。车棚的清洁与管理则由58位业主轮流负责,实现了车棚由无人管理到自主管理的转变。家中有2位小孩和老人的业主李晓华对此项改造赞赏有加:“之前小区随时可见电瓶车乱停放、随意穿行,给家中孩子、老人进出带来不少安全隐患。现在打造的共享停车棚不仅解决了乱停乱放的问题,还为安全出行提供了保障。”
  此外,小区还安装上了智能门禁、机动车智能道闸、非机动车智能管理系统等。实行智能服务、智能管理,为小区居民提供更方便快捷的服务和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

聚“点”成“线”
转变传统观念共享幸福美好生活

  “由村民变身为城市居民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大家来自不同的村组,现共同居住在一个小区,邻里关系薄弱、归属感不足,加之大部分人仍保持着原有的生活观念,在小区公共区域晾晒谷物,农具堆放在家门口、楼道间……这些问题又给治理工作出了一道新难题。
  杨国文表示:“人居住在一起了,还得让大家的心聚在一起。”社区党委积极引导居民寻找共同的农耕记忆,发动居民捐赠簸箕、耙犁、蓑衣、石磨等物件,打造小区“龙门阵”农耕文化休闲空间。发动居民主动认领管护空间内的花草绿植,同时,在小区楼栋墙面上绘制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农事、农谚、农景,营造良好农耕文化氛围,将小区塑造成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生活场景。
  此外,通过开展“好儿媳”“好公婆”“最美家庭”等评选,用一个个群众身边鲜活的典型事迹引领家风社风,示范带动居民在小区形成孝老爱亲、向上向善的良好氛围。还通过“楼上楼下互助、门对门牵手”“互助互乐·云绣一家亲”等系列邻里亲活动,转变观念,让居民打破心理隔阂走出“小家”,走进“大家”,共建邻里和谐关系,共享幸福美好生活。
  赵镇街道社区治理办公室主任韩英介绍,“街道结合省级社区治理服务创新实验区建设,按照老旧小区、商业小区、安置小区、散居院落精准分类施策,坚持问题导向,找准切入点,通过居民关心热点、难点问题来激发居民的参与热情,培育居民的公共意识和家园意识。”通过在云石小区创新打造的“1+3”治理模式实践,有效增强了居民的主人翁意识,让小区居民积极参与到治理中来,让邻里感情更加融洽。

  华西社区传媒记者 黎澎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