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在家里,不想去出买菜。猛翻一阵冰箱,竟然发现了一袋速冻饺子。“哪里来的饺子?”我迅速打开记忆的阀门进行搜索,记起是春节期间在一块地里撬的荠菜,妻子把它们包成了饺子。
吃着这荠菜饺子,望着屋外明媚的春光,开始惦记大自然中的野菜,垂涎这春日的香味。
春天是热烈的,繁花、百草、禽鸟、人群,都在以各自的情调释放个中情怀。花儿用灿烂的容颜和迷人的风采,诱惑得蜂蝶翩翩。它们潇洒的渲染,让春天变得五彩斑斓。即便小草,也是争先恐后破土而出,迸发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力量。这野菜,同样不甘示弱,看似若有若无、星星点点,却有“丛生遍原麓”的豪迈,更是赢得了众多百姓的钟爱。
春天不仅是可以欣赏的,也是一年中各种吃货最丰富、最鲜嫩、最芳香、最好吃的时候。不少地方有“吃春”的习俗,吃春也称为咬春或者啃春,就是以春天的新芽、新叶为食。吃春的习俗不知源于何时,但千百年来生生不息、历久弥新。人们之所以如此留恋这样的食俗,很大意义不是在乎吃,而是在意春天苏醒的味道。
诗人说:“试寻野菜炊香饭”“春食野菜寒仙丹”。这不起眼的野菜,实在是春天最美的馈赠——荠菜、灰灰菜、折耳根、野葱……星星点点的,躲在草丛里、蔬菜旁、石堆间,默默地散发出那诱人的芳香。
春风吹过,田间、地头的那些荠菜、灰灰菜等便匆匆钻出了地皮,在阳光下舒展着自己嫩而不娇的身体。这些小菜,不需要很多作料,只需要简单的加工,或包饺子,或煮面条,或者煮汤。把挖回来的荠菜洗干净、剁碎,放入绞好的肉馅里,加上调料,就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荠菜饺子。
折耳根是很多人的牵挂。可以说,整个春天,都充满着折耳根的味道。从初春,到暮春,生生不息。尤其初春的折耳根更是脆嫩爽口,咬在嘴里咔咔作响。折耳根的做法也很简单,用清水清洗干净,折成小段,洒入盐巴,拌上红油、酱油、醋、白糖,等上三五分钟,就是一盘可口开胃的下饭菜。
春天吃野菜,不能缺了野葱这道美味。挖回的野葱,洗净、切碎、加盐,倒上醋和酱油,淋上几滴香油或熟菜油即成。喜欢辣味的,再加上几勺辣椒红油。青翠欲滴的小葱,点缀以红艳艳的辣椒油,只那明艳的色彩,就能把人馋死。挑起一小撮,放入嘴里,鲜味、辣味、辛味,夹杂着一丝丝苦味,一齐沁入五脏六腑,让人数日齿颊留香。
还有香椿,打上几个鸡蛋搅拌,混合炒熟即可。只需调配一点盐巴,不需要添加其它调料,吃起来就是爽爽的。
可以说,野菜是春天的乡愁,野菜也是春天的情调,是城里人最难舍的乡情。春天里,城里人便惦记着那些并不名贵也不高贵的野菜,他们穿梭在菜市场中,瞥见折耳根、野葱、香椿芽这些,总会多看上几眼,总会忍不住买上一些。闻着这些散发着泥土芳香的纯天然味道,乡音、乡情就会不由自主奔涌而来。
“世间华美无心问,藜藿充肠苎作衣。”在草长莺飞的浪漫季节里,众多熟识不熟识的、知名不知名字的野菜,总会勾起那些味蕾上的记忆,搅动有些麻木的味蕾一点一点复活。翻开一个个朋友圈,里面挖菜、“晒”菜的场景一遍一遍地勾起我对野菜的想念。
晴好的周末,我迫不及待回到家乡的村庄、田埂上去走一走,看着那肥嫩的野菜,心里痒痒的。
“莫言春色无人赏,野菜花开蝶也来。”“山村富贵无人享,一路春风野菜香。”看来,春天不仅是用来赏的,也是可以“吃”的。“吃下”春天里的这份美味,也算是不辜负春天的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