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需于民 精细管理
改造后的小区大门。
改造前的小区大门。
“以前,这个小区环境卫生状况是真的‘脏乱差’。地下管网经常溢出污水、私家车乱停乱放,也没有什么居民活动空间。如今,小区基础设施不仅得到改善,增设了活动空间,小区环境也变美了,现在住在这里很舒服、很安逸!”近日,当提起小区改造带来的变化,居住在成都锦江区牛市口街道一心桥社区东四街180号小区的王阿姨深有感触。
5月18日,记者来到东四街180号小区,发现小区门口不仅设置了智能门禁、车辆道闸系统,门卫室与旁边的非机动车停车棚也焕然一新,川西风格的设计元素随处可见。院内的车辆也整齐地停放在划线的区域,各种绿植花卉衬得院内生机勃勃,很难想象这是修建于20年前的老旧小区。
记者了解到,东四街180号院系莲花三区安置小区,小区修建于2003年,共有建筑4栋,单元11个,住户308户,建筑面积14400平方米,里面的居民主要是原莲花村、新桂村低洼棚户改造返迁住户。
随着时间流逝,因硬件不足和年久失修等原因,小区逐渐出现了地下管网堵塞、道路照明不足、无活动场所、监控和门禁老旧等问题,给居民们的生活与出行带来了种种不便。对此,陆续有居民向一心桥社区党委反映相关问题,希望能对小区的居住环境进行改善。
老旧小区改造既是居民家门口的“关键小事”,也是贴近民生、贴近生活、关系生活品质的大事。为了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牛市口街道办事处协同一心桥社区党委,坚持党建引领、构建基层协商和多元参与制度,对该小区启动了改造工作。
“在启动改造前,我们召集院落党员、居民小组长、楼栋长、热心居民召开了10余次专题会、坝坝会与座谈会,并组织社区党员和网格员上门收集意见征集表,充分听取居民需求和对设计方案的意见,真正做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确保小区改造的效果。”牛市口街道相关负责人说道。
据介绍,从项目筹备阶段至改造实施完毕,街道社区还现场调研10余次,从院改政策宣讲、小区违建拆除等方面,主动做好居民群众宣传引导工作,让热心居民参与到设计方案讨论、施工过程监督、施工问题协调等各个环节中来,共同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的难题。
期间,经过各方的集思广益与反复协商,最终确定了小区川西民居的设计风格,并对小区大门、门卫室、门禁监控系统、绿化、休闲长廊、非机动车棚、居民活动房屋和防盗设施等20余个大项、100余个小项进行了整治改造。
“如今,像之前居民反映比较强烈的停车难问题,我们通过利用小区内的‘金角银边’和整体规划,现修建有70多个车位。非机动停车棚除了外观整改外,全部配置了智能充电桩,这些都很好地解决了小区的消防安全隐患。”一心桥社区工作人员邱传伟说道。
此外,记者通过走访发现,小区内还专门增建了党群活动室、休闲走廊、小区菜园等空间。“你现在看到的这片区域,过去属于小区的环境卫生死角,也荒废了很久。为了满足居民的活动空间需求及种菜习惯,我们对其针对性改造。部分居民还认领了菜园,经常会把收获的菜分享给左右邻居,增进了邻里之间的关系。”邱传伟向记者介绍道。
除了小区的硬件改造外,如何不断提升老旧小区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补齐民生短板、办好民生事业,也是一心桥社区党委一直思考的问题。据了解,一心桥社区专门成立了“一心优享”社区服务有限公司,负责后续的管理、维护和服务。同时,社区深化完善微网实格治理机制,通过“找能人、聚能人、育能人”来发挥“微网实格”重要作用,保证精细化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末梢”,让小区改造之后有人帮、有人管,让院落居民更加安心、放心。
东四街180号小区只是牛市口街道推进城市功能品质再升级的一个缩影。随着老旧院落改造工程持续推进,牛市口街道将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激发居民自治能力,不断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让居民能开窗见绿、出门见绿,在家门口享受高品质的生活环境。
华西社区传媒记者高昊焜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