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版 -E7 基层实践-
E7基层实践
  • ·“银发力量”引领社区治理新风尚
  • ·打造共享空间 闲置场所变身微型村史馆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打造共享空间 闲置场所变身微型村史馆

改造后的共享空间。

  7月10,一群来自成都的游客来到大邑县晋原街道友谊村,参观该村微型村史馆。据悉,该馆是友谊村利用闲置场所、植入乡愁美学元素打造的共享空间,备受村民好评。
  记者了解到,晋原街道友谊村此前为市级贫困村,人口平均年龄63岁。村党群服务中心为川西坝子结构,有6处闲置房间,空间利用率低,为丰富乡村公共空间承载文化使命与精神诉求功能,该村驻村选调生结合服务群众工作经费,撬动村民参与,对原废弃房间进行了焕新提质。改造空间兼具着文化传播和议事发展功能,涵盖村史介绍、产业展示、文化宣传等内容。空间植入乡愁美学元素,拓展其精神内涵,是村民日常交往、民俗节庆、产业发展的共享场域。
  微型村史馆还原了友谊村农耕文化,空间外立面布置了生产农具等装饰品,配以“秀美乡村”书法匾额,与村史介绍,产业宣传等内容相映成趣,共同构成农耕文化的宣传载体。通过空间优化布置,兼具文化育人、宣传展示、办公议事等多样化功能,在传统农村文化阵地基础上实现了品质提升和功能叠加。项目建成后,村史馆成为友谊村对外展现村情概况,主要产业布局、人居环境变迁等信息的一个窗口,先后用于群众调研座谈、招商项目洽谈、民俗活动体验等,同时兼具友谊村农家书屋功能,通过阅读环境的改善有效调动群众借阅积极性,整体来看项目实用性较强,服务群众便利度较高。
  据悉,项目作为农村产业发展、驻村选调生开展群众服务工作的主要场所,后期将链接资源等开展常态化群众服务活动,进一步用好用活空间资源。
  华西社区报记者 董峰 晋原街道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