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州怀远为困境儿童织起“幸福网”
改造小屋。
“十四五”以来,成都基层治理的脚步铿锵有力,民生答卷温暖人心。在崇州市怀远镇,一项围绕困境儿童展开的“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已成为崇州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注脚。
实施“梦想小屋”改造、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成立“相伴成长”小组……怀远镇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多元参与、精准服务”的基层关爱之路,让30余名特殊困难儿童的生活、学习与心理状况发生了实实在在的改变。
党建引领织密“多元共治”一张网
怀远镇有部分儿童因家庭变故、经济困难等原因,面临成长困境。如何精准识别、长效帮扶,成为基层治理的一道现实考题。
2022年起,怀远镇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整合镇关工委、民政、妇联、司法、社区、学校、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构建起“财政资金+慈善捐赠+志愿服务”多元供给模式,推动专业社工与志愿服务深度融合。“我们成立‘梦想改造家’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联席会议,明确各方职责,形成‘多方联动、分工协作’的运行机制。”怀远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职能部门负责政策供给与问题解决,专业社工负责需求评估与服务设计,志愿者则承担结对帮扶与活动执行,确保项目高效运转。
精准识别建好“一户一档”需求库
帮扶要精准,首先在于识别精准。怀远镇组织专业社工与志愿者组成专项排查小组,在社区儿童主任和网格员协助下,全覆盖摸排辖区特殊困难儿童,建立“一户一档”问题需求清单,精准锁定30名帮扶对象。
“我们不是简单地给钱给物,而是真正走进孩子家里,了解他们缺什么、想什么、盼什么。”一名参与摸排的社工说。通过精准识别,项目设计出“一对一”结对帮扶、“梦想小屋”改造、“相伴成长”小组等服务内容,形成针对性服务清单,确保“帮扶到点上、温暖到心里”。
资源整合打造“可持续”关爱链条
项目启动以来,怀远镇整合财政资金10万元,联动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四川省创新家具有限公司、怀远镇商会、藤编协会等9家爱心主体,募集专项资金和物资14万余元,构建起稳定的多元资源库。
三年来,项目组建5支困境儿童教育和同辈支持小组、3支监护人教育和减压小组,开展活动40场,个案管理10人100余次,解决问题12个。同时开展学业辅导、心理疏导、家庭生日会、社区安全教育、户外拓展、职业体验等8大板块服务24次,覆盖儿童1000余人次,真正实现了“服务不断线、关爱不打烊”。
点亮童心打造“可复制”模式
在怀远镇的实践中,“牵手怀童”志愿服务和“梦想小屋改造计划”是两大亮点。
“牵手怀童”志愿服务队由镇主要领导牵头推动,招募大学生志愿者、驻村选调生、年轻公务员等26人,与困境儿童“一对一”结对,利用休息时间开展学业辅导、心理疏导和入户陪伴。两年来,队伍走访儿童300余人次,共同设计“梦想小屋”改造方案18个。
“梦想小屋改造计划”更是从源头上改善孩子的成长环境。“改造的不仅是房间,更是孩子的未来。”怀远镇藤编协会会长李志辉感慨地说。2023年,协会投入物资1万余元,为三官村两个孩子改造卧室、客厅、餐厅,还邀请他们每周到家里吃饭、体验藤编工艺。如今,他俩成绩提升、性格开朗,立志参军报国。
“小切口”服务“大民生”绘就“温暖基层”新图景
截至目前,怀远镇已精准帮扶30名特殊困难儿童,解决各类问题21个;“梦想小屋”改造让12名儿童拥有安全舒适的成长空间;志愿者与服务对象建立稳定信任关系,服务清单落地率达100%。项目形成了“需求—资源—服务”闭环机制,培育了“社工+志愿”复合型人才,打造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服务品牌,初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融合服务模式。
“我们不只是完成一项工作,而是在织一张网——一张让孩子不掉队、让家庭有依靠、让社会有温度的‘幸福网’。”怀远镇政府主要负责人说道。
近年来,怀远镇用“专业社工+志愿服务”的融合实践,为基层治理写下了一份温暖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