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8-9 特别报道-
A8-9 特别报道 下载PDF 下一版 上一版 |
A8-9特别报道
  • ·15年见证 敬礼娃娃郎铮考上北京大学
  • ·土耳其地震 15小时被困者获救的背后
  • ·我们的故事 写着关于新闻的答案
  • ·翠云廊,见树如面
  • ·寻找“视觉贫困”视频中的卖惨“演员”
  • ·记录运动成新生活方式是当体育记者最大意义
  • ·沙尘暴如何治理?追问三部门终得答案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翠云廊,见树如面

  眼下,成都已是秋日,却感觉那个东奔西跑的夏天就在昨天。阳光最炽热的时候,我们一群人,半个月,完成了一次酣畅淋漓的尝试。
  8月15日,首个国家生态日,封面新闻发布了《蜀道翠云两千年见树如面|XR沉浸式新闻情景短剧》,借助XR技术建构三维场景,并联合四川省川剧院,以川腔蜀韵演绎翠云廊传承2000多年的生态传奇。
  对我们而言,这部作品最有价值的地方,是大家在思路创新上的一次实践,也就是回到记者的基本功:如何将一个基本事实,或者是大家都在关注的一个事情,做得能吸引人且充满新意。
  事实上,在融合传播的当下,这已不是某一个记者对于某一个选题的思考,而是一个团队的合作。这部作品的主创组成上,涵盖了封面新闻时政新闻部、泛文化新闻部、视觉中心、XR实验室等,可以说,基本上已把产业链上的所有环节都涵盖到了。
  有了团队,还要能合作,也就是能打破彼此之间的知识鸿沟。硬件上的绘图、建模,软件上和川剧院沟通、剧本修改等,让团队成员有了关于“第一次”做什么的经验。
  此外,让我们感触比较深的还有技术手段的更新之快。
  但技术更新再快,好故事的标准始终没变。
  也就是,如何用最合适的技术手段去呈现故事,也是我们需要了解的课程。
  同时,我们也在思考,是不是有可能,让技术助力去呈现一些更加深度的内容,赋予这种表现形式更大的承载。
  这些都说明,变化的只是表达方式和表达形式,优质内容永远都是稀缺品。而任何技术手段的创新,都必须服务于新闻内容的表达。
  我们也期待,在这部作品之后,下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讲述,期待这个分外默契有爱的小团队,再次重逢在故事中。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杜江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