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2 宽窄巷-
A12宽窄巷
  • ·去汶川看看
  • ·移动的村庄
  • ·秋天萝卜脆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去汶川看看

  

□钱声广

  汶川,我还是2018年春夏之交时去过。当时,我作为四川省政府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去参与组织纪念2008年“5.12”汶川地震10周年画展。画展展现了灾区人民重建家园、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转眼间,五年过去了,我一直想再去汶川看看。近日,正好有机会随四川乡村文化艺术院组织的作家、诗人、书画艺术家走进汶川,开展以乡村文化振兴为主题的采风活动。
  汶川,地处四川省西北部、川西北高原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因穿境而过的岷江古称“汶水”而得名。从汉武帝设汶山郡开始,迄今已有两千多年郡县史。回溯历史脉络,汶川是古蜀国的一部分,这里不仅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古蜀文明传播的重要节点。它孕育了海纳百川的治水文化、悠久厚重的藏羌文化、底蕴深厚的岷江文化,以及天人合一的熊猫文化。这些文化在灿若星河的中华文明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因事耽搁,到达汶川县城已近黄昏。远远望去,这座依山傍水的小城,山似画、水透灵,山拥城、水绕城,那种宁静与美丽,柔情与缠绵,让人很难想象它曾遭遇过人力无法抗拒的地震灾难。
  次日晨,我们从汶川出发,沿着威州、灞州、绵虒、映秀、三江、水磨、漩口的线路开始采风活动。一路走来,羌山汶水,美不胜收。
  映秀镇家国情怀宣誓广场,由“母亲·初心”主雕塑、地面“拳头”浮雕和中华民族五千年家国情怀文化展示三个部分组成。这里已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吸引无数人前来参观凭吊。站立在广场中央,仰望着宣誓的母亲,我心中热血奔涌。这里不仅写着缅怀与祭奠,更写着重生与大爱,写着汶川人民迎难而上、勇毅前行的每一个瞬间。
  水磨古镇灾后重建时我多次去过。今天的水磨古镇更加美丽,山清水秀,碉楼林立。长长的古镇禅寿老街,两旁的店铺摆满了当地的特产,远远望去皆是浓郁的羌族风情。走到老街牌坊与水墨亭交汇处,暖阳高照,微风习习,我不由自主地张开双臂,好想拥抱映秀这清风和暖阳。
  依依不舍告别老街,我们赶到名字充满诗意的村落——凤凰村。村民共享中心的墙壁上印有醒目的“村规民约”,村支书向我们介绍了该村是如何继承乡土文化传统,发挥旅游资源优势、校地共建优势,打造培育一批民宿代表的成果。离村民共享中心不远处正好有一家民宿,取名“小满院”,不知是否取节气小满之意。我问女主人,来这儿住的人多吗?她说:“多,旅游旺季这里爆满,必须提前预约。”她的脸上挂满了笑。
  晚上住在漩口镇赵公山一家民宿。从民宿服务中心向远方望去,山峦叠翠,连绵起伏;看近处,四周的谷地里种满了樱花树。时令虽已初冬,树叶尚未落尽,那一片樱林,足有千余株。樱花在我国种植的历史悠久,西汉扬雄在《蜀都赋》中写道:“被以樱、梅,树以木兰。”民宿服务中心大门有副对联:“云里雾里樱花里 爱里情里汶川里”。山谷深处成片的樱林,确实营造出了一种独具历史景象的文脉。
  我来汶川之前做了一些功课,知道当地县委县政府近年来着力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把艺术赋能乡村振兴作为推动农村群众物质富足、精神富有的关键一招。这让我思考一个问题,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人们的生活场景已从农村转移到了城市,人们生活观念、生活方式也从适应农耕时代走向适应工业时代、信息时代。但是我们的人文根脉仍在乡村,乡村是中国人精神的家园,人们能够在乡村文化氛围中感受到精神的回归。我想,来此旅游度假的多半是城里人,尤其是年轻恋人,他们喜欢这种诗意的栖居,从嘈杂紧张的都市生活中抽身回归自然,会是多么惬意的心境。
  同行中有一位当地文联的同志打断了我的思路,他说,当春天来时,一树树樱花盛开,层层叠叠,如火如荼,一树花就像一片云……说话间,有一位诗人接话说,“你们猜我现在想到了什么?我想到了爱情。当这满山遍野樱花盛开时,有情人若在这樱花树下牵手见证,那是多么浪漫美好啊,樱花不仅见证了爱情,更见证了乡村文化振兴……”
  徜徉在汶川的山水原野间,有一种与大自然亲密而深切的融入感。在生活日渐富足的今天,人们有对超越生活品质的精神追求,乡村文化振兴,不是一个苍白的概念,它既是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也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