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版 -E6 家园-
E6家园
  •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 ·执子之手
  • ·父亲残发也飘逸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盛红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一首熟悉的老歌,当走在洛带古镇的老街上,看到周围的一砖一瓦,还有古镇上那些被称为客家人的流动的面孔,从艺库广场咖啡屋飘来的歌声一时间便多了几分沧桑、几分追忆、几分回头的打望,我的眼前幻化出一些老照片,浩浩荡荡奔徙的人群,像蚂蚁一样绵延的队伍,鸡公车、沉甸甸的担子、失去家园的无望与寻找新家园的期待眼神,还有坚毅的始终不停的脚步……那是怎样壮阔又震憾的一幕。
  成都作家凸凹称客家人为“地球上的黄飘带”,客家文化学者肖平称它为“一个东方族群的隐秘历史”。几百年前,我们的祖先整村整队,扶老携幼、肩挑背扛、从闽粤赣出发,从中原大地出发,翻山越岭,涉水趟河,一路走来,散落巴山蜀水间,把一座座蛮荒的山野变成了新的栖息家园。所以,洛带,洛带,似乎又谐了“落担”的音,终于可以放下挑担,终于可以停下来、住下来了。
  客家人一直被比作汉民族中的吉卜赛人或东方犹太人,因为他们是漂来的一个族群。尤其从晋到清,历经5次大迁徙,他们携着故土的生活经验和先进的生产技能,裹着当地的民风民俗和家风传承,飘泊到哪里,就在哪里长出根须,繁衍生息,就在哪里落下一座稳固的客家“方言岛”。
  客家先民在历史长河里经历的无数次大规模的迁徙,首先得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北击凶奴,南定百越”的战略版图说起。当年,秦始皇派遣几十万大军驻扎在五岭以南,以镇百越。这几十万汉人在五岭内外落地生根。那之后每逢改朝换代、政局动荡、烽火连天、民不聊生之际,黄河流域及中原地区的汉族士庶,便纷纷南迁以避战乱,他们逃到闽粤赣三省交界边境的广大山区,再继续南迁入川,与当地各民族相互交融,形成最初的客家聚居地。
  明崇祯年间,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攻入四川,后与清军几经鏖战,双方伤亡惨重,人口流失严重,而四川地广人稀,土地肥沃,原有的劳动力急剧减少,清廷不得已,下谕鼓励人口较密的湖南、湖北、广东的农民入川开垦,凡入川的男子补助白银八两、妇女补助白银四两。大批客家人为了摆脱饥饱半年粮的窘况而远离故土踏上新的征途。东起涪陵、重庆、内江等地,西至成都近郊地区的农民,其祖先不少都是南迁而来的客家人,成都近郊又以洛带镇成为客家人集居的五场之一,故而至今成都东山处处可闻中原古音。
  客家人的先驱们在经历过过那样的颠沛迁移后,带着强烈的对故土的眷恋,将璀璨的洛河文明散布到所到之处,培养出勇敢坚毅的品质,成为中华民族中一个独特的符号。近代以来,涌现过无数的客家精英,散布全球。“他们拓荒创业,艰苦进取,敬家眷族,爱国爱乡”的“客家精神”,享誉世界。
  不知不觉间,历史铸就了今天。四川成为全国五大客家人聚居省之一,而龙泉驿区又成为四川境内客家人居住最为集中的地区,在全区现有的12个街镇乡中,占全区总人口近一半的客家人(约30万人)主要分布在以洛带为中心的西河、同安、洪安、万兴、茶店等乡镇。数百年来,龙泉驿客家人积淀了弥足珍贵的客家资源:以洛带、柏合为代表的“古镇客家”,以西河、茶店为代表的“水泊客家”,以山泉桃花诗村为代表的“山顶客家”,以山泉美满村、柏合枇杷谷为代表的“枇杷客家”,以柏合万亩梨园、万兴清水为代表的“梨乡客家”,以洛带金龙为代表的“樱花客家”,以洛带中国艺库、金龙景区为代表的“产业客家”,还有“会馆客家”“相思客家”“桃源客家”“餐饮客家”“艺术客家”“龙舞客家”等等。客家文化,已深深地根植在龙泉驿这片热土上。
  洛带古镇将昨天和今天胶片样重叠,将过往和当下用艺术与文化的方式再现,打量这个地域的历史沧桑,研读碑文、廊柱甚至脚底下无意中踩着的一方石刻,那上面模模糊糊的文字依然存留着时光的余温以及客家文化浓厚的基因,它会让我们的精神更加饱满,无时不沉浸在又是客又是家的一方水土中。
  今天,无论你是哪里人,无论多少人,无论是来了还是去了都无甚紧要,而时光将客家人的文化精髓永远地留在了这里,不管客从哪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