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夏孟珏
我们川东一带有两种名字怪怪的乡土食品——母猪皮和马脚杆。别看名字中都有动物,可它们纯粹是素食,不沾一点儿荤腥,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大家都认为这些是好不容易吃一回的乡间美味。
川东以丘陵为主,红苕种得多。本地有一句歇后语:“九月间的红苕——该歪。”这歇后语的字面意思是:到了农历九月,红苕就该收获了,得从泥土中挖出来。以前的深秋季节,农村到处堆着挖出来的红苕,人们把大部分窖藏起来以备后来慢慢吃,剩下撇头撇脑的红苕、挖烂了的红苕就会用来制红苕粉。先前是自家用石磨推,后来是用粉碎机打,把连渣的浆用包帕过滤,下面的浆水澄清了,底下就是白白的红苕粉。
那时各家各户刚打了红苕粉,都会吃一顿母猪皮。其做法十分简单:铁锅烧热,倒点菜油抹锅,用红苕粉加适量清水搅匀,倒入锅中,使其摊满锅壁,很快就凝固成一张皮,颜色灰白,晶莹透亮。切块后,可干吃,也可用来煮汤。拈一块吃在嘴里,软糯喷香,嚼上去还有点弹性,真还有点煮熟的猪皮的味道。有些人家还会在调水粉时打入一两个鸡蛋,摊出来的母猪皮就更加喷香可口,美味诱人。
马脚杆,其实就是油条。初夏时节,小麦和油菜籽都收获了,庄稼人也难得地奢侈一回,要吃一顿马脚杆。新打的麦子用自家石磨磨成粉,不去麸皮发好酵,锅里倒上新打的菜籽刚榨的油。油烧热了,将发好的麦面拉成条块下入油锅,迅速膨胀成弯头揪拐的长条,色泽金黄,颇似马脚杆。其味虽不及城里油条酥脆细腻,但新麦的香气加上浓浓油香,倒也别有风味,令人垂涎。
那时候在乡村,大人细娃都爱吃、盼着吃母猪皮和马脚杆,而现在不少人贪图佳肴美味,对这些土里土气的乡土食品已不屑一顾。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有时自己动手做来吃吃,吃的是那份怀旧的情愫——回顾旧日时光,更加体验和珍惜今天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