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王绍诚
历史上各地移民绵延不绝的大交汇,也是各地方言的大融合,巴蜀方言自然非比寻常地丰富多彩,光是一个“打”就林林总总,听老王给你“接龙”道来:
“打发女儿”,即嫁女儿。“打青”,指豌豆、胡豆等菜蔬尚未正式收割前选择性采摘尝鲜。“打食子”,即禽兽离窝寻食。“打手摊”,即切大片凉粉摊在手板心上啃食。“打失”,西昌土话,即遗失。例:“哦豁,手机打失掉喽!”“打不过掉(乡音‘窕’)”,形容刻板僵化“一根筋”,转不过弯。“打配比”,即打比方、作比喻。不分青红皂白伤害所有人,谓“一篙竿打翻一船人”。
“打话平伙”,比喻一起冲壳子。“说白打谝”,指耍嘴皮滔滔不绝,但不着边际不靠谱。“干打雷不下雨”,比喻咋咋呼呼没下文,诺而不践。“东说南山西说海,筛边打网不巴瓢”,指天上地下东拉西扯,就是说不到点子上。“嘴说话,手打卦”,打卦,指算卦念念有词,边说边做两不误。“顺口打哇哇”,指漫不经心地随口敷衍应答。“打啰啰”,即含糊其辞地婉拒。“打交代”,即:嘱咐;将某事托付于人;移交相关手续与资料。
“打上咐”,即:交涉;赔着小心表达愿望;或道歉赔不是。“打飞眼儿”,即飞眼传情。“打晃眼儿”,指心有旁骛,分心走神瞟一眼,不专注。“打筑眼儿”,即冷嘲热讽地杵戳人。“打头子”,即劈头盖脑抢白人。“打棒棒”,比喻说话生硬,棍棍棒棒劈头盖脑的。“发瓜打气”,并非指一般的发火,而是指心里有怨气不便直接说出,借事发无名火撒气。“打燃火”,即陡然翻脸发火。“打口水仗”,指口头或笔墨争吵不休。“打哑掉”,即被对方的话噎住了,不能强词夺理了。
“打不出喷嚏”,指被不利的事实“噎”着“呛”着了,无法再“嚼嘴”找话说了。“嘻哈打笑”,指嘻嘻哈哈打闹取乐,有时含欠庄重之意。“打帮腔”,即应声而出,帮人说话。“打帮槓(gāng)”,即给人“扎墙子”撑起;槓,自以为是与人争吵。“鬼打架”,形容莫名其妙、毫无价值的争斗。“打掉牙齿和血吞”,比喻不得不忍辱含垢地退让。“打起灯笼火把都难找”,形容类似的人、物、事稀有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