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9 天下-
A9天下
  • ·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等6个项目入选
  • ·资阳濛溪河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说明什么?
  • ·从濛溪河遗址植物遗存看先民的“食谱”
  • ·濛溪河遗址勾勒远古人类生活生产画面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多件骨骼碎片有刻划痕迹

资阳濛溪河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说明什么?

濛溪河遗址出土带有石器切割痕迹的熊趾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1月30日,资阳市濛溪河旧石器时代遗址入选“2023年中国考古新发现”。该遗址丰富的动植物遗存成为关注的焦点。当天,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了参与该遗址动物遗存发掘和研究的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讲师黄超,听他讲述丰富动物遗存背后的意义。
  据黄超介绍,目前,濛溪河遗址已研究了1300余件出土动物骨骼,初步可鉴定的动物骨骼包括3纲、7目、12科、13种属,包括熊、犀牛、大象、牛、鹿等。该遗址曾是近水环境,因此出土的动物骨骼中,还包括了比较多的水生动物,如乌龟、鱼,还有两栖类动物青蛙等。
  黄超提到,还有约82000余件动物碎片,留待后期做进一步的种属鉴定和痕迹鉴定。在对剩余标本的种属鉴定工作中,考古学者发现,该遗址存在大量水生动物骨骼,尤其是两栖类和龟鳖类,在浮选出土的破碎骨骼中占比较多。“这有可能是人类较为频繁利用水生动物资源的结果。”他说。
  这些碎片的成因也并不简单。“我们有理由怀疑,这些破碎的骨骼是当时生活在这里的人群利用动物资源后产生的结果。”考古学者推测,这些破碎的动物骨骼,或许是人群加工食物或进食后留下的,又或许是进行过一些其他加工行为后留下的。
  在濛溪河遗址中,考古学者还发现了人类利用动物特定部位进行加工,制成工具后开展其他作业和行为的现象。例如,遗址出土的骨制品中有一件骨锥,上面有五处较为明显的连续修疤和若干细小疤痕,在一侧形成了一个可利用的刃缘和锥尖。另外一些动物骨骼上还有两至三处敲砸疤痕,形成了刃状或锥状骨质半成品。
  在本次出土的动物骨骼中,存在着一定数量的疑似带人工痕迹的骨骼碎片,如连续的“划痕”,以及“十”字形或“X”形的刻划痕迹,特别是其中一件大小仅3毫米、表面却带有11道近乎平行的刻划痕骨骼碎片。这些痕迹究竟是自然原因使然,还是人类在食用动物时留下的,又或是仪式性象征性的符号,考古工作者还在进行进一步研究中。“这种‘十’字或‘X’形的刻划痕,或许体现了早期人类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刻划行为的转变。”黄超说。
  “我们研究动物考古,也是为了通过动物骨骼和骨骼上的各种痕迹,去了解过去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历程,判断当时的人类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发展阶段。”黄超举例说,例如濛溪河遗址是否是早期东亚现代人行为发展演变的关键点。“这些动物骨骼和出土的石器、木器一样,是古人跟我们交流的媒介,包含了他们想传达的信息。我们要做的,就是从这些信息中,搜集、总结、提取出有用的信息。”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