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9 天下-
A9天下
  • ·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等6个项目入选
  • ·资阳濛溪河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说明什么?
  • ·从濛溪河遗址植物遗存看先民的“食谱”
  • ·濛溪河遗址勾勒远古人类生活生产画面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考古学家高星:

濛溪河遗址勾勒远古人类生活生产画面

  “濛溪河遗址最大的特点,就是遗物、遗迹种类非常全。它是多学科研究的珍贵宝藏,也是天然的科学实验室。”对于资阳市濛溪河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如此评价。
  1月30日,资阳市濛溪河旧石器时代遗址入选“2023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当天,高星在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说:“在此我们可以看到旧石器时代中期,远古人类栩栩如生的生产生活画面。”
  此前,在多次前往考古现场观察遗物和遗迹后,高星从动物骨骼和植物遗存进行了初步判断:当时的古人类应是在进行狩猎采集的活动。这为农业社会形成之前的狩猎采集经济相关研究,提供了物质资料。尤其是遗址的植物遗存,为研究资料较少的“采集”部分,提供了非常难得的研究资料。
  之后,高星对濛溪河遗址的考古研究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在他看来,目前已开展了对石器、骨器、木制品、痕迹分析、人类认知与生存行为等多方面的研究,建立起了一个认识遗址的大致框架,但还应当更加深入。例如多角度、多方法、多实验室地进行年代学的相关研究;搞清动物遗存中碎骨的成因究竟是人为还是偶然等。
  此外,高星还强调了对古人类用火证据的提取与研究的重要性。“无论是冰期时代还是暖期,用火肯定是很重要的。”他说。
  濛溪河遗址出现了一定的用火证据,但目前并未找到火塘遗迹。高星认为,结合遗址出土植物遗存上的受火痕迹判断,这时候的人类应该掌握了复杂用火的技能,例如烤、煮等。因此他建议,可以针对自然资源的特点,找到所产生的用火方式。
  依托濛溪河遗址出土的遗存,高星认为,这是活化历史场景、建设遗址博物馆,进行考古科普教育活动的好机会。他建议,将考古研究成果进行转化和阐释,转变成为社会大众能够了解的知识产品,将博物馆打造成为知识普及、回溯历史、文旅资源开发和研学的地点。“我相信,濛溪河遗址会成为科研、文旅、研学的亮点之一。”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