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9 天下-
A9天下
  • ·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等6个项目入选
  • ·资阳濛溪河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说明什么?
  • ·从濛溪河遗址植物遗存看先民的“食谱”
  • ·濛溪河遗址勾勒远古人类生活生产画面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坚果、酸甜水果……

从濛溪河遗址植物遗存看先民的“食谱”

濛溪河遗址出土的葡萄种子。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濛溪河遗址出土的核桃。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1月30日,资阳市濛溪河旧石器时代遗址入选“2023年中国考古新发现”。据介绍,目前该遗址已发现的种子等植物大化石有数万颗。
  据参与濛溪河遗址植物遗存研究的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万娇介绍,濛溪河遗址的植物遗存多样,包括了植物种子、植物果实,以及通常难以保存的植物芽苞、植物枝叶四大类。目前已鉴定出柏科、壳斗科等30余科。其中壳斗科、莎草科、蔷薇科、十字花科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
  “绵绵葛藟,在河之浒。”《诗经》中记载的“葛藟葡萄”,此次在濛溪河遗址中也有发现。此外,有着各种酸甜浆果果实的悬钩子属植物遗存也在该遗址有所发现。生活在几万年前的濛溪河先民,已品尝到了酸酸甜甜的水果。
  万娇特别提到,在壳斗科植物果实的壳斗中,还发现了很多不规则的划痕。“从目前的观察来看,不像是自然形成的,应该跟人类无意识的活动有关。”她说。
  山东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志军表示,正是因为濛溪河遗址处在饱水环境中,因此保留了非常好的有机材料,尤其是植物材料,例如树木、种子、木制品等。“旧石器遗址中很少能见到植物遗存,在距今5万到1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植物遗存就更罕见了。”他说,濛溪河遗址出土的大量植物遗存,为考古工作者研究远古人类利用植物的情况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和机会。
  此外赵志军还提到,农业社会是从采集狩猎经济发展而来。但因为植物遗存缺乏,以往学界对古代采集狩猎经济的研究只能对其中的狩猎方面进行讨论,对采集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濛溪河遗址的发现,能弥补远古采集狩猎经济研究中的一个缺环。“濛溪河遗址打开了这扇窗户。”
  赵志军相信,通过更深入的研究,能进一步完善濛溪河先民的“食谱”。“濛溪河遗址出土植物遗存的研究空间,已超出了现有学界的想象。它能让考古学界进一步探究远古人类如何生存在大地之上。”他说。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